城中村变身“新城区” 海口海甸溪北岸片区破茧成蝶

18.06.2014  12:21

原标题:海口棚改之海甸溪北岸:城中村变身"新城区"

      未改造之前的海甸溪北岸

      编者按:

      从一块“城市伤疤”到“地王”再到“城市新地标”、“城市RBD”(休闲商务区),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个日夜的嬗变,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从2007年开始,海口市启动了以玉沙村为代表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先后完成了玉沙村、海甸溪北岸、长堤路、镇海村、朱云路、滨江新城起步区等项目的改造;完成了上贤(沙亮)村、滨涯村、夏瑶村、椰岛片区的征收补偿工作,并启动了灵山镇的征收补偿工作。涉及改造土地总面积约18714亩,完成安置房建设约152万㎡,在建安置房约100万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了改造片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及新建了玉沙学校、美苑小学,扩建了市二中、改建了沿江中学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惠及人口约2.8万户,9万人。

      随着一片片城中村老旧民居的倒下并被高层楼房和大型商业中心代替,海口这座城市正在一天天朝着“更精更美”的目标靠近。

      在很多人看来,棚改改变的不仅是城市面貌,而是人们生活观念的改造和重塑。回望海口棚改这八年来的历程,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思索和考量。

      驱车从海口和平桥进入海甸岛,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现代化的建筑群,如果不是仔细观察,你可能根本无法区分哪一些是商品住宅,哪一些是安置房。没有人会想到,仅仅在五年之前,这里还曾是一片破旧、凌乱的渔村。

      这里是海甸溪北岸,是曾经被遗忘在现代都市中的渔村,但现在,经过五年多时间的改造,这里已经成为现代化滨江居住区和休闲娱乐区,成为海口的一处亮丽风景线。

      和海甸溪北岸一样,随着海口市棚改工作的逐步推进,玉沙村、镇海村、长堤路、朱云路、滨江新城起步区等一个个曾经的城中村、棚户区已经蜕变成为海口的“新城区”,原城中村、棚户区的居民们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被遗忘的“现代都市中的渔村”

      海甸溪北岸是海口最早的老城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海口市最初的雏形源于海甸岛。早在汉唐时期,岛上白沙门一带已有渔民居住。唐代在这里设白沙津为琼州城的外港,设有古渡驿站,也曾有过繁荣。宋代以后,海甸岛开始走向萧条,岛上居民渐渐越过海甸溪,南移至现今海口市中山路一带,形成街市。海甸岛渐渐被沼泽、水塘所占据,成为被人遗忘的土地。

      而留在海甸岛上的居民,大多也都依海甸溪而居。直至1970年代末,居民仍集中居住在海甸岛东片地区,主要是人民桥附近的一路和二路的沿海甸溪一带,其他地方基本上荒无人烟,那时候海甸二路以北几乎全是水洼之地。1980年代中期,今日海甸岛的轮廓方初步显现。

      海甸溪历史上滩涂广阔,有丰富的鱼、虾、蟹、蚌及水鸟等资源,且村庄又靠近港口、码头,因此,打渔、拣拾水生物等就成了村民的生计。而沿着海甸溪,有很多个小码头,那个时候是海口货运的水运要道。从内地运水泥、沙子、小货物,都通过海甸溪港口到达海甸岛,再从海甸岛运往海口市区。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甸岛一度迎来了开发高潮,在原来较为荒芜的海甸岛北部海滨地区,大学建成了,酒店开业了,楼盘开盘了……但在海甸溪北岸,却是一片宁静,这里的居民依旧在这条小溪之畔,一如既往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随着时光的推移,陷落于高楼大厦之间的这些城中村与周围的精致越来越不协调,有人曾这样描述:“从长堤路或是和平桥上望去,一片低矮青黑瓦房座落在海甸溪北岸,看不出有序还是无序,与对岸这边长堤路上行驶的车水马龙和现代气息十足的都市楼房,形成鲜明对比;或是在那一片青黑瓦房的后面和旁边,冒出的一栋栋小楼房,还有那停泊在溪边的打渔船,仿佛在告诉从没到过海口的客人,这是现代都市中的渔村……”

      当然,不协调的地方除了高低错乱的民房之外,还有来回游走的商贩,满地乱流的污水,成堆发臭的垃圾,以及各种各样的治安案件。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