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棚改之镇海村:“保姆式服务”感动拆迁户

18.06.2014  18:36

      没有改造之前的镇海村

      编者按:

      从一块“城市伤疤”到“地王”再到“城市新地标”、“城市RBD”(休闲商务区),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个日夜的嬗变,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从2007年开始,海口市启动了以玉沙村为代表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先后完成了玉沙村、海甸溪北岸、长堤路、镇海村、朱云路、滨江新城起步区等项目的改造;完成了上贤(沙亮)村、滨涯村、夏瑶村、椰岛片区的征收补偿工作,并启动了灵山镇的征收补偿工作。涉及改造土地总面积约18714亩,完成安置房建设约152万㎡,在建安置房约100万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了改造片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及新建了玉沙学校、美苑小学,扩建了市二中、改建了沿江中学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惠及人口约2.8万户,9万人。

      随着一片片城中村老旧民居的倒下并被高层楼房和大型商业中心代替,海口这座城市正在一天天朝着“更精更美”的目标靠近。

      在很多人看来,棚改改变的不仅是城市面貌,而是人们生活观念的改造和重塑。回望海口棚改这八年来的历程,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思索和考量。

      众所周知,拆迁是城市建设中最苦最累最磨人的活儿,可谓当前“天下第一难事”。不过,在海口市秀英区委宣传部干部吴彭保看来,只要心系群众,事事处处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问策于民、问计于民,“第一难事”其实也不难。这些年,他们就是靠着耐心和韧劲,硬是攻下了被称为秀英区“一号民生工程”的镇海村棚改项目。

      实惠要让老百姓看得见

      镇海村位于长流起步区北侧,历来是个小渔村,全村1400多人,原来村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以打鱼、跑运输为主,还有一部分青年村民出外打工,收入不高。前些年,村里希望通过自我更新来进行改造,腾出土地发展产业,但很不成功。因此,村民期望政府介入,全面主导村庄的升级改造,通过对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把当地最具经济、文化的亮点保留下来,并腾出空间,引入一些高附加值的元素,发展特色产业,让镇海每一个村民过上好日子。

      这和政府的构想不谋而合。近年来,随着海口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海口市市区范围不断扩大,原来近郊的农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镇海村尽管曾经是远离市区的小渔村,但如今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城中村”。在成为“城中村”之后,镇海村的命运也随之改变。2009年,镇海村被列入海口市新一轮旧改项目之一,各项旧改工作随之陆续启动。

      鉴于镇海村地处海口市新的城市功能区核心地带,是海口老城区进入新城区的门户之地。海口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改造能够完善镇海片区乃至长流新区的城市功能,促进和带动片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加快镇海村棚户区改造,将大大促进西海岸新区开发建设,带动整个长流组团开发,对促进海口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有重要意义。

      2010年3月,由秀英区政府主导的镇海村棚户区改造工作正式拉开序幕,项目改造涉及土地面积410.9亩,涉拆房屋约9万平方米,人口1432人。

      在最初,很多村民对改造工作并不理解,更谈不上接受。参与这项工作的干部并没有着急,而是先进行改造实惠宣传。通过“菜单”和表格的形式,给村民算清了优惠政策对比、房产升值、居住环境、产业升级“四笔”账。通过算账,把镇海村棚户区改造的优惠政策与正在进行的其它旧改项目做比较,优惠多达19项,让群众明白了改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针对性地开展宣传。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群众的疑问、顾虑和诉求,采取集中、专题的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律解释,组织市、区领导与村“两委”干部及部分党员、村民代表进行坦诚、充分的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俗话说“破家值万贯”,许多份签约协议往往卡在老年人那里签不了,秀英区就特意组织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到海甸溪北岸、玉沙村等改造现场参观。通过看房子、听讲解、问细节、比优惠,进一步理解了政府是真正地让利于民,思想也有了较大转变,先后签了约。

上一页 | 1 2 3 4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