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棚改之镇海村:"保姆式服务"感动拆迁户

18.06.2014  15:51
   

编者按:

从一块“城市伤疤”到“地王”再到“城市新地标”、“城市RBD”(休闲商务区),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个日夜的嬗变,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从2007年开始,海口市启动了以玉沙村为代表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先后完成了玉沙村、海甸溪北岸、长堤路、镇海村、朱云路、滨江新城起步区等项目的改造;完成了上贤(沙亮)村、滨涯村、夏瑶村、椰岛片区的征收补偿工作,并启动了灵山镇的征收补偿工作。涉及改造土地总面积约18714亩,完成安置房建设约152万㎡,在建安置房约100万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了改造片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及新建了玉沙学校、美苑小学,扩建了市二中、改建了沿江中学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惠及人口约2.8万户,9万人。

随着一片片城中村老旧民居的倒下并被高层楼房和大型商业中心代替,海口这座城市正在一天天朝着“更精更美”的目标靠近。

在很多人看来,棚改改变的不仅是城市面貌,而是人们生活观念的改造和重塑。回望海口棚改这八年来的历程,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思索和考量。

人民网海南视窗6月18日电(记者 宁远)众所周知,拆迁是城市建设中最苦最累最磨人的活儿,可谓当前“天下第一难事”。不过,在海口市秀英区委宣传部干部吴彭保看来,只要心系群众,事事处处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问策于民、问计于民,“第一难事”其实也不难。这些年,他们就是靠着耐心和韧劲,硬是攻下了被称为秀英区“一号民生工程”的镇海村棚改项目。

实惠要让老百姓看得见

镇海村位于长流起步区北侧,历来是个小渔村,全村1400多人,原来村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以打鱼、跑运输为主,还有一部分青年村民出外打工,收入不高。前些年,村里希望通过自我更新来进行改造,腾出土地发展产业,但很不成功。因此,村民期望政府介入,全面主导村庄的升级改造,通过对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把当地最具经济、文化的亮点保留下来,并腾出空间,引入一些高附加值的元素,发展特色产业,让镇海每一个村民过上好日子。

这和政府的构想不谋而合。近年来,随着海口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海口市市区范围不断扩大,原来近郊的农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镇海村尽管曾经是远离市区的小渔村,但如今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城中村”。在成为“城中村”之后,镇海村的命运也随之改变。2009年,镇海村被列入海口市新一轮旧改项目之一,各项旧改工作随之陆续启动。

鉴于镇海村地处海口市新的城市功能区核心地带,是海口老城区进入新城区的门户之地。海口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改造能够完善镇海片区乃至长流新区的城市功能,促进和带动片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加快镇海村棚户区改造,将大大促进西海岸新区开发建设,带动整个长流组团开发,对促进海口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有重要意义。

2010年3月,由秀英区政府主导的镇海村棚户区改造工作正式拉开序幕,项目改造涉及土地面积410.9亩,涉拆房屋约9万平方米,人口1432人。

在最初,很多村民对改造工作并不理解,更谈不上接受。参与这项工作的干部并没有着急,而是先进行改造实惠宣传。通过“菜单”和表格的形式,给村民算清了优惠政策对比、房产升值、居住环境、产业升级“四笔”账。通过算账,把镇海村棚户区改造的优惠政策与正在进行的其它旧改项目做比较,优惠多达19 项,让群众明白了改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针对性地开展宣传。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群众的疑问、顾虑和诉求,采取集中、专题的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律解释,组织市、区领导与村“两委”干部及部分党员、村民代表进行坦诚、充分的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俗话说“破家值万贯”,许多份签约协议往往卡在老年人那里签不了,秀英区就特意组织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到海甸溪北岸、玉沙村等改造现场参观。通过看房子、听讲解、问细节、比优惠,进一步理解了政府是真正地让利于民,思想也有了较大转变,先后签了约。

保姆式服务”感动拆迁户

吴彭保说,在镇海村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秀英区成立现场工作组实施“全程保姆式”服务,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困难群体,让关怀无处不在,贯穿于改造工作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灵活、妥善地处理好婚嫁、孩子出生、老人去世等涉及补偿变化的问题,得到了被拆迁户的广泛赞同和拥护。区领导多次带队走访慰问带头签约的困难户、困难母亲,通过“椰城纠风热线”等平台,帮助解决部分签约户医疗救助、住房困难等问题,让拆迁户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

从2010年6月中旬开始,秀英区派出20个镇海村改造现场工作组200 多人,一律打起背包住进被拆迁户家中,每人至少联系2户村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拉家常、问民情、听民声、讲政策,争取村民签约。工作队员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放弃了与亲人的聚会,一心扑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上,面对被拆迁户的不理解不领情,毫不气绥,即便是遭遇个别被拆迁户的冲动言行,依然做到不予计较、微笑面对。

这些工作组坚持为民办实事、好事,比如,被拆迁户林某全家都不住在村里,20多天联系不上。当住建局的工作组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林某家时,发现他正患重感冒卧病在床,该组工作人员立即帮助找医生、买药,并多次买饮料和食品进行慰问看望。当得知他的儿子因被摩托车撞伤致残正在打官司时,又主动帮助他了解有关法律知识和规定,最终感动了他及家人,主动签了协议。

又如,被拆迁户杜某是镇海村比较特殊的困难户,本人患有先天性高度近视,上有80多岁的父母,下有3个子女,以及养育因弟弟早逝、弟媳改嫁而留下的2个未成年孩子,全家的生活来源依靠妻子每天到海边涝取海螺出售。他的母亲最初对改造非常抵触,经常满村敲打铜锣鼓动群众进行阻挠。面对这种情况,区人劳保局工作组除了做好入户宣传,更多的是关心他们的生活,以高过市场的价格购买她家的海螺,给杜某配了眼镜,并承诺带他去治疗眼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后感动了杜某全家并很快签了协议。

政策暖心推进快

镇海村棚户区改造工作之所以推进得快,就是因为群众工作做得到位。”吴彭保说,为加快推进镇海村棚户区改造,秀英区先后出台了20 多个文件,其中《镇海村旧城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经数次征求村民意见修改完成,成为反映民生、凸显民意、切合民情的纲领性文件。《方案》体现了三大原则:一是利于民原则。一是充分考虑被拆迁户“故土难离”的感情,采取就地安置,保证了安置房处于黄金地段。二是统一人均补偿和安置标准,每个村民获得宅基地补偿款9.7 万多元;按照人均安置建筑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的标准,房价以2092 元/平方米结算。村民获得的宅基地补偿款和地上物补偿款,足以购买安置房并略有余款。三是根据村民的居住和风俗习惯,在6月20日前家庭成员都签订协议,并按协议要求按时搬迁、拆除的,给予该家庭25平方米祖宗房的奖励,按安置房2092 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四是设立了优先选房奖、积极配合奖、特殊签约奖和按时签约奖等一系列奖励措施,是海口市旧改项目中提供奖项最多、奖额最大的项目。

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先后出台了教育、就业、医保等15 项配套政策,从协调解决子女入学、核发《再就业优惠证》到优惠购房手续费、补贴物业管理和医保费用等,都做了详细规定。特别向弱势群众倾斜,为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户置换安置房不结算差价。

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了4.76万平方米的商业铺面来建设海鲜一条街。“村改居”后,每个居民可无偿取得18平方米商铺,共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并以居民参股、居委会自建自营的方式,在海口市旧改项目中为首创。

这一方案不仅让群众没有‘近忧’,更打消了他们的‘远虑’,这样一来工作自然就好做了。”吴彭保说,到2011年7月,镇海村完成拆迁近100%;2012年6月,镇海村安置房全面完工,8月底启动了村民回迁工作,“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告别了低矮破旧的的民居,住上了海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