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28届中华诗词暨苏轼诗词研讨会儋州举行

20.11.2014  12:21

      全国第28届中华诗词暨苏轼诗词研讨会儋州举行

      诗乡歌海逐浪高

      11月17日至18日,全国第28届中华诗词研讨会暨苏轼诗词研讨会在儋州举行。

      会议期间,书法家、诗人时新为书法爱好者挥毫。

      专家、诗人在东坡书院参观留影。

      专家、诗人在千年古盐田参观。

      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邦利与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郑伯农交流诗词。

      专家、诗人在东坡书院参观交流。平宗摄

      “这次来儋州是接地气的过程,置身于这个‘诗乡歌海’的氛围,可以受到很好的教育。”11月17日,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感慨地说。

      在全国第28届中华诗词暨苏轼诗词研讨会期间,周笃文与上百位诗词学会会员一道,为“诗乡歌海”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而第一次到儋州参会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周启安女士,在会上作了题为《探索新田园诗词研究创作的若干问题》学术报告后,请人为她摄影时,特地以儋州系列诗词展示板为背景。

      儋州诗词艺术具有丰厚的底蕴。该市先后获评“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不仅提高了儋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对增强儋州发展软实力产生了积极作用。

      如今,儋州市不少年轻人也衷情于诗词创作。比如,生于1979年的吴宗绩,从小喜爱并创作诗词,早在1996年,17岁的他就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会员。今年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杂志社主办的评选活动中,他荣膺“全国十佳青年诗人”称号,并有多首诗词被该杂志刊登。

      据儋州市文联主席陈家祥介绍,自明清以来,儋州诗词对联创作获得不同奖励的共有6万多首;截至目前,全市拥有诗联学会会员967名,吟诗作对者数以万计;自1959年儋州诗词(联)学会成立以来,出版诗词书刊(集)突破10万册。

      统计数据之所以如此可观,是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诗词对联创作已成为儋州人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体现在,婚丧嫁娶、乔迁升学等日常生活中,诗词对联创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有的家族还将这些内容汇编成册,传之后人。每逢初秋,该市许多村口的彩门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村里孩子考上大学的家庭,都会在横幅上写明考入的大学校名,彩门两侧的对联,则巧妙地嵌入“中第”者的姓名。据说,这种风俗始于古代中进中举志贺之举。“琼之有士始于儋”,当年东坡先生谪居儋耳时,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培养了海南首个进士。

      诗词对联创作之于儋州,不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在工作中也应用广泛。前者如,儋州市中华诗联学会会长董石宝曾创作了一首七绝《尝友人赠粽戏题》:“料君抱粽隐风流,轻解粽衣粽脸羞。毕竟春光包不住,一团心事粽黏稠。”融诗歌意象和哲学意味于一体的粽子风情扑面而来。后者如,该市雅星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牛开成去世时,以及后来被树立为“海南省优秀纪检监察干部”、“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后,儋州市文联汇编了一本《赞颂牛开成——诗词楹联专集》,成为全市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力量之一。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能激发奋勇的脚步;诗歌是心灵的火花,能点燃理想的火炬。”儋州市委书记严朝君指出,“从远古走来,儋州是一座沉淀着千年文明的古城。正是东坡先生敷扬文教不遗余力,使得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儋州特色文化日益生辉。”

      严朝君表示,近几年来,儋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一市双城三大功能区”战略,在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不断改善的同时,文化品牌不断刷新,东坡文化节、国际象棋超霸战、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活动连续成功举办,为儋州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平宗谢振安张琳何贤顺)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

      大力弘扬“东坡文化精神”

      2001年、2014年,全国第15届、第28届中华诗词研讨会暨苏轼(苏东坡)诗词研讨会为何两度在儋州举行?

      11月17日,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指出两点原因:“其一是对‘东坡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深入研究的时代需要,其二是儋州市领导对诗词艺术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儋州人民对东坡文化的内在需求。”

      据介绍,2001年10月,中华诗词学会在儋州召开的研讨会,对儋州乃至海南的诗词事业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当年海南省诗词学会的会员只有150多人,现在已发展到500多人,陆续又有5个市县区成立了诗联组织。

      谈及“东坡文化精神”,郑欣淼认为,东坡本人就是一座高峰,他的学识、人格、品性等,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苏东坡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尽管遭受多次贬谪,东坡每到一处,不仅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官,而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胸襟豁达,体现了一种大丈夫气概。

      谈及地方诗词文化建设,郑欣淼称赞,儋州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先后获评“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就是明证。这是与东坡居儋三年致力于传播中原文明的厚重底蕴分不开的,这是与历代儋州人民崇尚先贤、善于学习的民风民情分不开的,这是与历届儋州市委市政府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挖掘和建设的施政理念分不开的。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郑欣淼表示,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诗人,但人人都有诗性,诗词对人的滋润是持久的,诗词(诗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

      “要倡导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郑欣淼提出,“这对人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都是很好的调适。”

      在充满诗意的千载儋耳,如何发挥“东坡文化精神”的正效应?郑欣淼建议,儋州要整合文化资源的优势力量,发展文化旅游。他指出:“文化旅游,不仅仅对外打出‘东坡’这个响亮的品牌,更要对内大力弘扬‘东坡文化精神’,为‘文化儋州’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平宗谢振安张琳)

      儋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雄峰:

      顺势而为打造精品

      “包括东坡文化在内,儋州是传统文化的沃土,因此我们顺势而为,两度承办中华诗词研讨会暨苏轼(东坡)诗词研讨会,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儋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雄峰开宗明义地说。

      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誉,群众十分喜好诗词艺术,加上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重视对诗词的传承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诗词创作已成为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谢雄峰深有感触地说,不少儋州人对召开中华诗词研讨会暨苏轼(东坡)诗词研讨会仰慕已久,人们也像过节似地欢度这个盛会的难忘时光。

      如何借研讨会契机促进儋州诗词创作和研究?谢雄峰说:“文化是‘流动’的,诗词亦然。没有‘流动’,就谈不上发展和提高;没有‘流动’,就可能成为井底之蛙。”他表示,既要在“请进来”时近距离地向诗词大家学习,又要在“走出去”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并迎头赶上。

      在对内对外的“流动”中,人才是最活跃的因素。谢雄峰说,要培养高素质文化队伍,为儋州实现“文化强市”目标提供持续有效的推动力量。因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重顶层设计,从体制机制上营造能干事、会干事的积极氛围;要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型平台,让诗词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深度融合。

      怎样在融合互补中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谢雄峰强调,要“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其一,开展东坡文化体验式旅游。让游客在文化体验中参与进来。比如,吸引游客参与到朗诵、书写东坡诗词的竞赛中,吸引游客参与到儋州调声的表演中。

      其二,从吃住行等多方面延伸产业链,发展旅游业的配套产业。比如,建设上档次的配套服务设施,实施有文化内涵的游乐项目等。

      其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尤其要接待好每一个到儋州的游客和相关人士,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媒体,通过他们亲身感受,向外传播有关儋州景点和人文的正能量。这需要在硬件、软件方面下功夫,把儋州这个整体作为精品名牌打出去。(平宗谢振安张琳)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儋州东坡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国强:

      追踪东坡遗迹不遗余力

      “苏东坡在我的故乡是十分受敬重的人,他的名字无人不晓,我从小就深受东坡遗风的熏陶。”韩国强感慨地说。这是因为,韩国强的家乡儋州中和镇,正是东坡“居儋三年”之地。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辗转大半个中国的一代文豪苏东坡,怀浩然正气、乘快哉雄风,虽然命运多舛,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至儋州中和镇,这是他遭贬的最后一站。苏东坡由于三次遭受贬谪,使他与一般的士大夫相比,更多地体验到民间疾苦和底层生活,使儋州乃至海南文明进一步得以开化。加之到了晚年,他对仕途再无念头,从而吟出“万里海南真吾乡”等情真意切之句。

      带着对东坡先生的崇敬之情,韩国强走上了苏学研究的学术之路。不过,异乎寻常的是,韩国强并非纯书斋式的学究。怀揣着“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理想,自1980年代到2000年,他游历全国,寻访东坡当年的踪迹,每到一处,都带着有哲思的游记诞生。最终,以《寻访东坡遗迹》一书结集,共计45篇。

      “我的许多文章或在旅途的车船上,或在饭后的闲坐中构思而成。”韩国强回忆道,“我从纷繁的素材中理出头绪,慎重地吸收当今的研究成果,力求从一个个不同侧面去刻画有地方特点的东坡形象。”

      除了寻访遗迹、著书立说,韩国强还广泛传播东坡文化。据介绍,2011年,儋州市老年大学开设“东坡文化研究班”,他主讲“东坡在儋州的创作”。2011年、2012年,他先后在广东惠州、湖北黄冈举办的东坡文化节学术交流会上,宣讲《东坡文化在儋州的传承与开发》、《苏东坡“二词一赋”刍议》论文。

      韩国强建议,要注重苏学人才的培养,避免“断层”;在全市持续开展“读东坡的书”的活动;尽快修复东坡在儋州的故居桄榔庵。(平宗谢振安)

      专家谈诗词

      周笃文(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国学是中华民族赖以治国安邦、安身立命的一整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理论。它作为诗词艺术的精神支柱,在以礼乐声教化成天下产生了巨大影响。

      刘庆霖(《中华诗词》杂志副主编):

      写诗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首先要学会“诗性思维”,具体地说,诗不是“雪化成水”,而是“雪化成春天”。另外,还要有“逆向思维”、“现代思维”。

      周启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学精神的体现,就是赤诚的人文关怀。我们要贴近三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与农民交朋友,熟悉他们为何而喜,为何而怒,为何而哀,为何而乐。从农村新一轮深层次的变革和农民新的精神状态去挖掘我们的诗情,要用当代诗人审美观,去审视三农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有新认识、新构思、新语言、新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出精品、出人才。

      林冠群(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海南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苏轼(东坡)的和陶诗共四卷,109首(施注苏诗收和陶诗共122首)。这些和陶诗,较多地出现了陶诗式的真率、质朴,平易自然的风采。这种平淡,就是主张真实自然,少卖弄做作,保留“真趣”,从而达到纯朴的美。早在900多年前,苏轼就提出了这样精湛的艺术见解,实是难能可贵。

      林星煌(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儋州市中华诗联学会、儋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苏轼(东坡)居儋近体诗具有多方面艺术特色:一是意象营造强化扩衍创新,尤注重整体契合;二是结构安排兼及针线细密,尤讲求气韵流畅;三是语言表达体现洗炼生新,尤提倡“冲口而出”;四是美学风格呈现多样色彩,尤推崇淡而实美。(平宗辑)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