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棚改之玉沙村:"城市伤疤"变身"城市RBD"

17.06.2014  12:40
   

编者按:

从一块“城市伤疤”到“地王”再到“城市新地标”、“城市RBD”(休闲商务区),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个日夜的嬗变,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从2007年开始,海口市启动了以玉沙村为代表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先后完成了玉沙村、海甸溪北岸、长堤路、镇海村、朱云路、滨江新城起步区等项目的改造;完成了上贤(沙亮)村、滨涯村、夏瑶村、椰岛片区的征收补偿工作,并启动了灵山镇的征收补偿工作。涉及改造土地总面积约18714亩,完成安置房建设约152万㎡,在建安置房约100万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了改造片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及新建了玉沙学校、美苑小学,扩建了市二中、改建了沿江中学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惠及人口约2.8万户,9万人。

随着一片片城中村老旧民居的倒下并被高层楼房和大型商业中心代替,海口这座城市正在一天天朝着“更精更美”的目标靠近。

在很多人看来,棚改改变的不仅是城市面貌,而是人们生活观念的改造和重塑。回望海口棚改这八年来的历程,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思索和考量。

人民网海南视窗6月17日电(记者 宁远)触目所及都是高楼大厦,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化大餐,逛街购物家门口就能完成,到了夜晚霓虹闪烁……如果说在刚刚搬进自家位于金玉广场15层的房屋时,还因为不习惯而难以入眠时,73岁的黄景良在经过了数百个日夜的磨合之后,已经适应了乘坐电梯下楼,再穿过楼下琳琅满目的商铺和拥挤逛街的人群去万绿园散步,之后再经历同一番“风景”回家的生活。

不管有着多少留恋,城市古老的记忆总是容易被城市的不断更新抹去和替代。和黄景良一样,尽管很多曾经的玉沙村人偶然还会想起当年那个杂乱不堪但却不愿割舍的村庄,可是相比之下,他们会更喜欢目前的生活。

曾经的“城市伤疤

据史载,玉沙村始于明代,村前沙滩绵延,因其沙如玉,故得名“玉沙村”。30年前,这里依然濒临大海,后来,由于海口不断地填海造陆,玉沙村慢慢地远离海岸线,逐渐被雨后春笋般冒出的高楼所包围和淹没。

未拆迁改造前的玉沙村北临滨海大道,与万绿园隔路相望,东接玉沙路,西通明珠路,南邻繁华国贸区,周围现代建筑林立,商贸发达,是海口最大、最典型的城中村。由于初建时缺乏规划,玉沙村存在着建筑物间距过小、村中道路偏窄、夜间照明度不够、无消防通道、排水系统不畅等诸多缺陷。同时,由于玉沙村民收入以出租房屋为主,居住情况复杂混乱,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玉沙村存在的缺陷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了海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由于上述现象,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村庄自然而然地,被视为城市“伤疤”。有媒体如此描述它:“周围高级酒店、写字楼林立,只是村里却是另一番模样,与周边街区格格不入:房屋老旧危房多;路巷狭小、电线乱拉,消防隐患突出;管理混乱,不法活动猖獗。每次严打,这里都是重点。

城市规划者则认为,玉沙村“严重地影响了国贸片区的建设规划、功能统一完善和品位提升。”因此,对其进行改造就是理所当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但话说回来,不管外面的世界是用怎样的眼光看待玉沙村,但居住在村里的人,不管是土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谋生者,都很少理会,而是在自己的村庄里,在悠闲而舒适的时光里自得其乐。

50天解决10余年拆迁难题

其实早在1992年,玉沙村的改造就已经提上日程。当年,海口市政府提出的玉沙村改造设想曾轰动一时,但由于当时的政府财力有限,且受到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大经济形势影响,以企业市场化运作模式操作的玉沙村改造项目最终搁浅。

由于在在历史遗留问题、改造方案等方面一直未能同村民达成共识,此后10余年间,尽管政府屡次启动玉沙村改造项目,但均难以实质性推进。而就在这10多年里,玉沙村的建筑物面积已从最初的2万多平方米,增加到了2007年的30多万平方米。

玉沙村的拆迁改造由此成了海口市政府的一块“心病”。海口市有关领导认为,改造玉沙村对提升海口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对改善玉沙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能增添老百姓对城市发展的信心,使政府的诚信度得到提高。

2007年的时候,海口市终于下定决心,“要举全市之力、整合全市资源来改造玉沙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动摇。”随后,玉沙村拆迁改造开始部署,指挥部设立改造时间表并主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进一步表明政府改造之坚强决心。

在显示强硬态度的同时,为了让在玉沙村居住多年的村民配合拆迁改造工作,彻底改变过去旧城改造单靠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模式为“政府主导,让利于民”模式。而作为玉沙村拆迁人龙华区委、区政府则按照海口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每户一套房、一处商业物业、一笔收入、一个优美生活环境”的“四个一”安置新模式,使玉沙居民得到许多实在的好处。

在多方努力之下,2007年11月17日,玉沙村拆迁工作正式启动;至2008年1月10日,总面积超过32万平方米的旧民房基本拆迁完毕,比原计划提前了4个多月,前后仅仅用了50余天,为海口市旧城改造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玉沙模式”。

新地王”之后的好生活

早在对玉沙村拆迁前改造之前,海口市就已经对位于金贸区核心地带、可谓是寸土寸金的玉沙村片区进行了详尽规划。玉沙村定位为海口最有特色、最具人气和繁华度的休闲商务区,建成海口商务中心功能相呼应的新兴产业区。既然有如此构想,自然要为这一地块寻找一个有实力亦有能力的“操盘手”。

2008年7月9日,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发出公告,挂牌出让原玉沙村面积为147454.4平方米的地块,挂牌起始价每平方米6139元(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1227.8元),规划用地性质为商业、酒店、商务办公和居住混合用地。

尽管海口市国土部门在拍卖玉沙村土地之前也做了不少推介工作,但真正出手者并不多,在海口市2008年8月21日举行的玉沙村地块拍卖会上,由于只有安中国际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一家拥有竞买报价资格的公司报名,因此在拍卖开始后10分钟内就毫无悬念地拿下了这块地。玉沙村以比底价6139元/平方米高出2元的价格成功拍卖,尽管这个价格在今天看起来十分“便宜”,但在当时却刷新了海口此前土地交易的新纪录,成为海口的“新地王”。

在“新地王”出炉之际,玉沙村的安置房建设工作也已全面展开。2008年9月,新玉沙学校小学部竣工并交付使用;2009年11月,7栋23层高、1092套原村民安置房全部竣工,并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于2010年1月完成了全部1081户人家的分房,5月31日,所有原村民拆迁户全部回迁完毕。

对于很多原玉沙村人来说,他们在意的不仅改造后有没有房子住,更重要的是生活来源。黄景良说,在玉沙村居住时他家有20多间的房屋用于出租,一个月可以收到4000块钱左右的租金;改造后他家按照人均40平方米的标准分到了近500平方米的房子,居住条件改善了,收入也多了:“村里还给我们分了人均18平方米的铺面,每月租金收入就有一万多,比原来多了一倍还多。

已经73岁的黄景良并不服老,不满足于去万绿园散步、喝茶、看报纸和听琼剧的他,还想为从曾经的玉沙村搬进玉沙社区居住的乡亲们发挥余热,如今他是玉沙社区事务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社区的大小事情都我们都有发言权。

难以学习的“玉沙模式

大家都觉得,能够从那么破旧的房子里搬出来,住进这么高档的小区,而且还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丰富的文化生活,作为老玉沙人,我们已经很满足了。”因为参与社区事务管理,黄景良也经常和社区的居民打交道,时不时也会聊起之前的玉沙村和如今的玉沙社区对比的话题,他感觉,尽管“有些人还怀念过去的生活”,但“绝对是不会再想回去的了”。

这么好的生活,谁愿意回去?”玉沙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黄志伟亲历了玉沙村的拆迁改造,他说刚开始启动拆迁改造工作时,确实有很多村民不理解,也抵触拆迁。他说,龙华区玉沙村改造拆迁入户调查于2007年9月5日开始,150名调查队员分为10个队进入各自的调查区域,实行严格的干部包户措施。但面对调查队员苦口婆心地劝说,许多村民并没有表示出预想中的理解与支持,反而恶语相向。金贸街道办一名干部回忆说:“扫地出门还是轻的,有的甚至朝工作人员身上倒水泼尿。

但现在那些抵触拆迁改造的人或许会为当时不理智的举动懊悔,黄志伟说,根据他们的摸底调查,90%以上的老玉沙人对于目前的生活状况“很满意”。他说,玉沙村改造之前,常住人口3018人,流动人口10450人,村民收入主要靠出租房屋、外出打工获得,人均收入为700元/月;而改造后,经保守测算,社区居民但租金收入人均就不低于1000元/月,每人每月增加收入300元左右。

在玉沙村由一块“城市伤疤”变为“城市RBD”后,玉沙社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考察者,“都想学我们,但都又感觉不好学。”黄志伟说,“玉沙模式”的成功,不仅在于玉沙村有着无法拷贝的地缘优势,还在于当时的宏观环境,譬如政府的改造决心,再譬如当时的房地产市场:“‘玉沙模式’可以学习,但很难照搬和再造。”

海南热点新闻推荐:

保亭公安局被指殴打按摩女 致4人欲吞物自杀

最难赚钱城市排行引议 海口工资不高物价不低

兴隆杯2014海南自行车公开赛6月28日鸣枪开赛

  文昌男子收集71年前日军屠杀证据欲告日政府

琼南车管所发布通过互联网补换驾驶证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