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棚改那些事:玉沙村“城市伤疤”变身“城市RBD”

17.06.2014  15:32

      未改造之前的玉沙村

      编者按:

      从一块“城市伤疤”到“地王”再到“城市新地标”、“城市RBD”(休闲商务区),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个日夜的嬗变,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从2007年开始,海口市启动了以玉沙村为代表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先后完成了玉沙村、海甸溪北岸、长堤路、镇海村、朱云路、滨江新城起步区等项目的改造;完成了上贤(沙亮)村、滨涯村、夏瑶村、椰岛片区的征收补偿工作,并启动了灵山镇的征收补偿工作。涉及改造土地总面积约18714亩,完成安置房建设约152万㎡,在建安置房约100万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了改造片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及新建了玉沙学校、美苑小学,扩建了市二中、改建了沿江中学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惠及人口约2.8万户,9万人。

      随着一片片城中村老旧民居的倒下并被高层楼房和大型商业中心代替,海口这座城市正在一天天朝着“更精更美”的目标靠近。

      在很多人看来,棚改改变的不仅是城市面貌,而是人们生活观念的改造和重塑。回望海口棚改这八年来的历程,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思索和考量。

      人民网海南视窗6月17日电(记者宁远)触目所及都是高楼大厦,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化大餐,逛街购物家门口就能完成,到了夜晚霓虹闪烁……如果说在刚刚搬进自家位于金玉广场15层的房屋时,还因为不习惯而难以入眠时,73岁的黄景良在经过了数百个日夜的磨合之后,已经适应了乘坐电梯下楼,再穿过楼下琳琅满目的商铺和拥挤逛街的人群去万绿园散步,之后再经历同一番“风景”回家的生活。

      不管有着多少留恋,城市古老的记忆总是容易被城市的不断更新抹去和替代。和黄景良一样,尽管很多曾经的玉沙村人偶然还会想起当年那个杂乱不堪但却不愿割舍的村庄,可是相比之下,他们会更喜欢目前的生活。

      曾经的“城市伤疤”

      据史载,玉沙村始于明代,村前沙滩绵延,因其沙如玉,故得名“玉沙村”。30年前,这里依然濒临大海,后来,由于海口不断地填海造陆,玉沙村慢慢地远离海岸线,逐渐被雨后春笋般冒出的高楼所包围和淹没。

      未拆迁改造前的玉沙村北临滨海大道,与万绿园隔路相望,东接玉沙路,西通明珠路,南邻繁华国贸区,周围现代建筑林立,商贸发达,是海口最大、最典型的城中村。由于初建时缺乏规划,玉沙村存在着建筑物间距过小、村中道路偏窄、夜间照明度不够、无消防通道、排水系统不畅等诸多缺陷。同时,由于玉沙村民收入以出租房屋为主,居住情况复杂混乱,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玉沙村存在的缺陷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了海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由于上述现象,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村庄自然而然地,被视为城市“伤疤”。有媒体如此描述它:“周围高级酒店、写字楼林立,只是村里却是另一番模样,与周边街区格格不入:房屋老旧危房多;路巷狭小、电线乱拉,消防隐患突出;管理混乱,不法活动猖獗。每次严打,这里都是重点。”

      城市规划者则认为,玉沙村“严重地影响了国贸片区的建设规划、功能统一完善和品位提升。”因此,对其进行改造就是理所当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但话说回来,不管外面的世界是用怎样的眼光看待玉沙村,但居住在村里的人,不管是土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谋生者,都很少理会,而是在自己的村庄里,在悠闲而舒适的时光里自得其乐。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