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抗战遗址:不能忘却的记忆

03.09.2014  10:00
海口抗战遗址:不能忘却的记忆 - 海口网
海口抗战遗址:不能忘却的记忆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南渡江铁桥,成为日军侵琼的铁证。记者 黄一冰 摄

  海口网9月3日消息 (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小萍)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在抗日战争期间,海口除了留下一段段悲壮的历史故事外,还留下许多抗战遗址作为历史见证。9月2日,记者走访了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南渡江铁桥等抗战遗址,重温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不能忘却的伤痛

  9月2日上午10时许,秋日的云龙镇依然艳阳高照,坐落于该镇的“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只有零星游客。走进旧址大门,广场中央矗立的红军战士铜像神情严峻,目光坚毅,始终保持着战斗姿态。

  工作人员占达波介绍,云龙改编旧址始建于1952年,因1938年12月5日琼崖工农红军在此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而得名,是全国首批100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现在入选了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人来此缅怀革命先烈”。

  旧址的展厅内,陈列着众多历史资料、图片和文物。透过玻璃,那段悲壮沉重的岁月仿佛出现在眼前。“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共有30多家省市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等数千人来此参观,重温入党誓言。”团云龙镇委副书记兼义务讲解员于苗告诉记者,每逢清明、“七一”、“八一五”、“九一八”等重要纪念日,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来到这里。“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光辉形象,成了一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也提醒后来人铭记历史。

  残卧江面的侵略铁证

  南渡江铁桥,也叫“鬼子铁桥”。它是南渡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海南的第一座大桥,而且还是当时广东省内最长的钢架桥。让人无奈的是,它由日本人为侵略海南而造,身上写满了耻辱与辛酸。

  2日上午11时30分许,记者来到南渡江边看到,饱经沧桑的拱形钢架铁桥已经伤痕累累,桥头破旧的日寇哨岗,长满了杂草。行走在桥上,江风一吹,锈迹斑驳的钢架发出嘶哑的低吼声,桥下的江水低吟浅唱地流向远方。

  据了解,日军侵琼后,当时琼文、琼定公路必须经潭口渡过南渡江,交通甚为不便。渡口位于羊山地区,地势险要,日本侵略军多次遭到游击队的袭击。于是,日军开始计划建造南渡江铁桥。铁桥于1940年6月正式施工,1942年3月建成通车。为了保密和防止破坏铁桥,土木部分由日本工程公司清水组承包,钢架部分由台湾高雄造船所制作并安装,施工骨干队伍为日本人。

  1942年3月,铁桥建成通车后,由一小队日军守卫,守桥日军无恶不作,经常窜到附近村庄杀人放火,强奸妇女,对通过桥下的民船任意掠夺财物或无端开枪射击,使大桥变成过往船只的“鬼门关”。1945年,盟军飞机曾经几次轰炸大桥,但都没有击中。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接管铁桥,作为军队专用桥,后来铁桥坍塌,残卧在江面上,成为日军侵略海南的铁证。

  拄剑踞立勿忘国耻

  2日下午5时许,绿树成荫的府城三角池公园内,迎来了许多游玩的民众。园内的西北角,用蓝色墨阴刻着的“毋忘九一八国耻纪念碑”显得特别醒目。碑体用钢筋水泥浇筑,线条刚劲,远观仿似一人拄剑踞立,威武异常,近望依稀可见变形的繁体“东北”二字。

  据《琼山县志》记载,“毋忘九一八国耻纪念碑”于1931年12月建成,碑高4米,正中是一座六面形柱体,三面均铸“毋忘九一八国耻纪念碑”10个大字。在主柱三侧,附着几件曲折构件,巧妙地构成刚劲有力的“东北”两个大字,碑的主柱似一把利剑深深地戳入圆形基座,象征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强意志。

  记者在纪念碑前右侧的简介中看到,此碑的设计者为时任琼山县建设局长王尊荣,建设资金来源于群众捐款。简介中特别提到一点:纪念碑底座为红白两色水磨石圆环,白色在外圈,红色在内圈,寓意日本国旗,正被碑体直插。当时国人的激愤之情,可见一斑。

  “海南民众离东北可谓千里之遥,‘九一八’后能表达出如此强烈的爱国热忱,可谓忠!设计人短短时间能设计出如此巧妙且寓意深刻的纪念碑,可谓智!海南岛曾被日本人占领,该碑能剑指日旗80余年而屹立不倒,可谓勇!”一位驻足的退休老教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