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双创”:唤醒一座城
记者 杨旭 王子谦
海口正在进行的“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正在成为一个整合各类资源的平台。而经济转型和生态保护,是其中的两个主要“副产品”。
作为海南省唯一的大城市,海口的发展对于当地有重要意义,但多年以来规划建设中的问题不仅被本地市民诟病,更成为影响整体发展的大问题。
变化始于2015年7月,当月海口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动员大会,正式开展综合整治工作。短短半年间,市民和游客看到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双创”正在唤醒一座城市,同时提升了椰城的颜值。近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孙新阳,请他介绍海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逻辑和思路。
让城市充满爱心与温度
中国新闻周刊:海口市正在进行“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下简称“双创”),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孙新阳: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下,我市提出了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棚户区改造新政、全省“多规合一”重大机遇,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大南海开发区域中心城市和海南“首善之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也需要依托一个能够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好抓手。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2015年7月,海口市提出把“双创”作为打造城市升级版,提升城市竞争力,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
海口头上顶着国际旅游岛省会城市、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省会城市的光环,自身却处在全国仅有的6个既不是全国文明城市,也不是国家卫生城市的阵营之中,这种现状,的确比较尴尬。首先,海南省委省政府对海口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发挥领跑全省实体经济的龙头担当,辐射周边、带动全省的服务担当,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示范担当。海口要扛起“三个担当”,必须加快发展,各项工作要走在全省前列;其次,海口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荣誉,但不是全国文明城市与国家卫生城市的现状,我们难以向中外游客、向我们的市民群众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此外,当前创建工作的形势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创建要求越来越高,考评标准越来越严,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海口由于起步较晚,欠账较多,尤其是城市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不少短板,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难度加大。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到极大的压力。
中国新闻周刊:“双创”不仅包括硬件的改善,还包括观念的更新。您在刚刚上任时曾向干部推荐《天大的小事》一书,是否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孙新阳:“双创”包含着经济指标、环境面貌、基础设施等硬件,又包含着人文环境、公共秩序、市民素质、社会风气等软件。
不管是硬实力的累积,还是软实力的提升,工作要从一条条小指标抓起,从一个个小细节做起。《天大的小事》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我到海口工作后,感觉到海口在城市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设、管理上存在各种落后的观念,比如,在管理中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在服务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让城市充满爱心与温度,这些观念不改变,就是把城市搞得再漂亮光鲜,也不足以让人们留恋。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距离2017年全面验收还有1年多时间,你提到的要以超越常规的认识、举措、力度和方法抓创建,任何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都只能贻误工作。这句话怎么理解?
孙新阳:我们将今后一年多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度建设、工作常态化阶段,力争2016年在9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省会)测评中排名前3,同时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完成省爱卫部门的技术评估以及整改工作,顺利通过综合评审并由省爱卫部门向全国爱卫办推荐。第二阶段是巩固提高、提升水平阶段,力争2017年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同时顺利通过全国爱卫办的综合评审,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命名。
现阶段,海口创建的难点在于,一是还有部分干部和群众的认识和信心不足,部分干部和群众的固有思维模式是海口各方面的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太多,这都给“双创”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阻力;二是城市规划建设先天不足,主城区商业区、文化区、居住区混杂,一些街区建筑立面五花八门,成为城市发展管理的软肋;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缺损,市政道路、地下管网、排水防涝、公共文化服务等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短缺破损严重;四是城市管理粗放缺位,存在不到位、不精细、不经常的现象;五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任务很重。
针对这些难点,我们将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对干部的思想引导和对群众的宣传发动;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引入PPP建设模式,缓解政府财力紧张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较大的矛盾;采取简化、优化建设审批手续的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以城管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推广道路交通秩序联合执法经验,改变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由各区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项整治,牵头组织工商、食药监、卫生、防疫等部门,整合街(镇)、村(居)和网格员工作力量,建立“六位一体”的综合执法工作机制,组建专职综合执法队伍,加大整治力度;四是全力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必须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海南正在进行“多规合一”改革试点,请介绍一下海口的思路。
孙新阳:海口创建工作经历了十年坎坷、屡创屡败、但矢志不渝的过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基层创建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为顺利实现创建目标,海口必须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将城市管理的资源、权限、人员等配备到位,赋予基层工作必要的建设、管理、监督、执法权,确保“看得见的管得着、管得着的看得见”。2015年8月20日召开的海口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出台了《关于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决定》及三个配套的改革实施方案,对深化市区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其中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围绕“双创”工作需求,坚持以基层、问题、需求为导向,以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权力下放为重点,以资源下沉为支撑,遵循职权法定、能放全放,权责一致、资源匹配的原则,将审批、管理、服务、执法重心下移,人、财、物等资源向基层倾斜,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放到位,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做实做强区、镇(街道)政府,进一步调动基层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市、区、镇(街道)责任明确、职权清晰、责权对等的管理体制,为“双创”工作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推进“多规合一”是中共中央赋予海南的新的重要改革使命。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棚户区改造政策、全省“多规合一”改革试点三大机遇,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秉承“生态底线、陆海统筹、历史文化”三大理念,以生态领规划、以项目保增长、以棚改促建设、以“双创”抓管理、以真心惠民生、以铁腕转作风,大胆探索、重点攻坚。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搭建了各类规划相衔接的信息平台;编制了“多规合一”总体规划、生态红线划定方案、海澄文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坚持开发边界给生态红线让路,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构建“城外田园空间+城市海绵系统+滨海滨江自然岸段”的生态空间格局;建立“多规合一”的编审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机制,探索“以规划代立项”,在美安科技新城实施极简审批。
中国新闻周刊:新闻中不时可以看到你在“双创”一线的新闻,如在街头维护秩序,参加卫生清扫活动等,这些举动引起网上热议,有评论这是作秀,也有说“身先士卒”。
孙新阳:海口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四人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6名市委常委任副组长,每周坚持开会研究创建工作,并利用工作日夜间及周末、节假日等开展暗访巡查。不只是我个人,其他市领导也坚持走上街头维护秩序、参加卫生清扫等活动,目的是动员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我曾经说过,是不是作秀,关键在于是否坚持。当我们把一件正能量的事衍生为常态化的坚守,久久为功,做出成效,使老百姓真正受益,相信最终将赢得掌声和鼓励,这种一心为民的“真心秀”还希望越多越好。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经济迎来新常态,海口发展面对内外环境有怎样的变化?一边要“双创”谋求城市治理,另一边要壮大经济实力,怎样看待二者关系?
孙新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不同程度上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主要依靠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和环境对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粗放型、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相比内地,海口经济发展起步晚,相对滞后,没有完全走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之路,保住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的生态资源,这正是海口的后发优势。罗保铭书记提出的“海口已到了管理与发展同等重要的阶段”,这是对海口发展问题的准确诊断。同时,本届市委也认识到海口绝不能再走粗放型发展之路,要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将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集约高效发展之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双创”与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和壮大经济实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均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以“双创”加强城市治理是为了明天海口经济的大发展,为了把海口打造成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投资创业的高地,使海口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地方。而经济发展也需要“双创”提供保障,“双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2015年,我们以“双创”为总抓手,推动经济运行逆势上扬、逐季走高,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占比均为“十二五”期间最高,并史无前例地一举囊括了全省“百日大会战”唯一的综合奖特等奖、重点项目绩效考核奖上台阶奖以及棚改等7个大奖;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多规合一”、城市管理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可喜突破,纪检监察、依法行政、“文明大行动”、防违控违、人口计生、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原载《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3月7日封面故事)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