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双创”:唤醒一座城

08.03.2016  10:55

  《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孙新阳

  记者杨旭 王子谦

  海口正在进行的“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正在成为一个整合各类资源的平台。而经济转型和生态保护,是其中的两个主要“副产品”。    

  作为海南省唯一的大城市,海口的发展对于当地有重要意义,但多年以来规划建设中的问题不仅被本地市民诟病,更成为影响整体发展的大问题。    

  变化始于2015年7月,当月海口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动员大会,正式开展综合整治工作。短短半年间,市民和游客看到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双创”正在唤醒一座城市,同时提升了椰城的颜值。近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孙新阳,请他介绍海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逻辑和思路。

  让城市充满爱心与温度

  中国新闻周刊:海口市正在进行“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下简称“双创”),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孙新阳: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下,我市提出了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棚户区改造新政、全省“多规合一”重大机遇,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大南海开发区域中心城市和海南“首善之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也需要依托一个能够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好抓手。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2015年7月,海口市提出把“双创”作为打造城市升级版,提升城市竞争力,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

  海口头上顶着国际旅游岛省会城市、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省会城市的光环,自身却处在全国仅有的6个既不是全国文明城市,也不是国家卫生城市的阵营之中,这种现状,的确比较尴尬。首先,海南省委省政府对海口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发挥领跑全省实体经济的龙头担当,辐射周边、带动全省的服务担当,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示范担当。海口要扛起“三个担当”,必须加快发展,各项工作要走在全省前列;其次,海口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荣誉,但不是全国文明城市与国家卫生城市的现状,我们难以向中外游客、向我们的市民群众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此外,当前创建工作的形势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创建要求越来越高,考评标准越来越严,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海口由于起步较晚,欠账较多,尤其是城市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不少短板,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难度加大。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到极大的压力。

  中国新闻周刊:“双创”不仅包括硬件的改善,还包括观念的更新。您在刚刚上任时曾向干部推荐《天大的小事》一书,是否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孙新阳:“双创”包含着经济指标、环境面貌、基础设施等硬件,又包含着人文环境、公共秩序、市民素质、社会风气等软件。

  不管是硬实力的累积,还是软实力的提升,工作要从一条条小指标抓起,从一个个小细节做起。《天大的小事》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我到海口工作后,感觉到海口在城市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设、管理上存在各种落后的观念,比如,在管理中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在服务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让城市充满爱心与温度,这些观念不改变,就是把城市搞得再漂亮光鲜,也不足以让人们留恋。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距离2017年全面验收还有1年多时间,你提到的要以超越常规的认识、举措、力度和方法抓创建,任何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都只能贻误工作。这句话怎么理解?

  孙新阳:我们将今后一年多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度建设、工作常态化阶段,力争2016年在9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省会)测评中排名前3,同时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完成省爱卫部门的技术评估以及整改工作,顺利通过综合评审并由省爱卫部门向全国爱卫办推荐。第二阶段是巩固提高、提升水平阶段,力争2017年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同时顺利通过全国爱卫办的综合评审,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命名。

  现阶段,海口创建的难点在于,一是还有部分干部和群众的认识和信心不足,部分干部和群众的固有思维模式是海口各方面的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太多,这都给“双创”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阻力;二是城市规划建设先天不足,主城区商业区、文化区、居住区混杂,一些街区建筑立面五花八门,成为城市发展管理的软肋;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缺损,市政道路、地下管网、排水防涝、公共文化服务等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短缺破损严重;四是城市管理粗放缺位,存在不到位、不精细、不经常的现象;五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任务很重。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