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精准发力 打赢扶贫攻坚战
海南:精准发力 打赢扶贫攻坚战
■本版供稿 王远玉 吴晓笙
2011年以来,海南省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统揽,接续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大扶贫”格局,积极推进集中扶贫对象、集中扶贫资金、集中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突出问题的扶贫工作机制创新,重点扶持西部干旱地区、火山岩地区和中部山区等三个片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6.84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4.34亿元,增幅115%。
扶持贫困农户种植和管理橡胶、南药(槟榔、益智、牛大力)等各种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瓜菜等55万亩,扶持饲养家禽900万只、家畜8万头(只)、蜜蜂2.5万箱、海淡水养殖3900万尾等。修建贫困村道路968公里、解决50多万人行路难,新建饮水工程、水利工程266宗、解决15多万人饮水难和6万亩农田灌溉难问题。为革命老区村硬化道路970.53公里,建饮水项目51个、文明生态村47个,解决68万老区群众行路难和饮水难问题。经过不懈努力,贫困地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2%,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6.3%;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3%和95%,参加新农村医保和农村低保率分别达到97.08%和4.1%,贫困农户就医难状况得到明显缓解。组织贫困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30多万人,转移贫困劳动力5.4万人,带动约1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75.3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54.6万人,年均减少6.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4.6%下降到10.2%,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新发展,贫困地区面貌有了新变化。
海南建立“扶贫对象瞄准机制”,制定《海南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明确贫困人口规模、政策措施和完成时限。各市县也制定工作方案,拨付专项资金,开展政策宣传和人员培训。
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严格贫困村识别“一公告一公示”和贫困户识别“两公示一公告”程序,让群众和扶贫对象知情并参与进来,做好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同时,制定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办法,及时更新建档立卡信息,动态监测帮扶措施到位情况。
2014年,全省成立由省、市(县)、乡(镇)三级6197人组成的建档立卡工作队伍,投入共计688万元,识别和完成建档立卡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个、贫困村600个、贫困户15.4万户、贫困人口63.6万人,发放《扶贫手册》31万多本。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全省减贫8万人。全省各市县锁定预脱贫人口21533户89356人,占减贫计划数的112%。目前,全省正在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再调查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对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贫困户给予剔除,对符合条件未纳入的要纳入,确保建档立卡的动态管理准确性。
精准立项 扶出特色 打出生态“旅游牌”
健全“扶贫项目决策机制”,出台《海南省扶贫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对贫困户实行精准帮扶,涌现出整村推进“白沙罗帅模式”、旅游扶贫“琼中什寒模式”、电商扶贫“琼中长兴模式”、定点扶贫“东方陈龙模式”、产业扶贫“定安石坡模式”、致富能人带动“定安黄竹模式”、革命老区建设“海口塔昌模式”等一大批扶贫开发典型,发挥项目带动作用,确保精准发力。
今年,海南结合国际旅游岛和新农村建设开打“旅游牌”,将五指山水满乡新村、白沙邦溪镇南班村、临高博厚镇加禄村、琼中红毛镇什寒村等4个贫困村将成为首批试点村庄。琼中什寒村海拔高、温度低、日夜温差大,不宜发展橡胶、槟榔等传统经济作物。扶贫部门因地制宜,引导村民种植铁皮石斛、裸花紫珠、益智、原生高山茶等高效农业,发展立体养鹅、养蜂等新兴产业,组织成立南药种植合作社、山鸡养殖合作社,并结合黎族特色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起了客栈、茅草屋、射弩场、露营基地、民宿、农家乐、景观台等旅游设施,发展乡村原生态旅游产业,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什寒村获得了“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每年吸引数千名中外游客到什寒村旅游。
精准管理 扶得“透明” 公示督查严把关
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印发《海南省扶贫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落实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把扶贫资金安排与减贫成效挂钩,加大按扶贫成效分配资金的比重,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精准投放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到各市县,扶持贫困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雨露计划和产业扶持“三大工程”。建立督查工作机制,强化资金监管,提高使用精准度,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方案〉督查工作的通知》,成立督查工作机构,明确督查的市县范围、内容、要求、责任,做到每月收集汇总所负责市县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开展一次综合督查,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重点督查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和扶贫项目的实施推进,及时通报存在问题,跟踪落实整改情况。今年以来,共开展专项督查5次,综合督查3次,推动扶贫开发任务的完成。
精准落实 扶得有力 选派干部“一对一”
完善“干部帮扶机制”,全省共落实帮扶责任单位1862个,帮扶责任人10064人,出台《海南省创新机制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方案》和《海南省扶贫开发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驻村干部的主要职责、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落实好到村到户帮扶措施,推动定点扶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海南定安县建立全县干部“一对一”帮扶模式,完善机关单位包点联系镇村工作机制,按照“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原则,分析致贫原因,研究脱贫对策,落实帮扶责任,明确帮扶时限,严格考核检查,选定98个机关单位、5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对全县123个镇村进行“一对一”帮扶,实现全县18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717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的“两个全覆盖”,做到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教育培训、结对帮扶、农村危房改造和医疗低保保障六个“到村到户”,集中力量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制定出台《关于做好驻村干部选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完善“选派使用机制”。印发《关于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方案》,从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选派优秀干部到“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全省党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双争”(争当优秀第一书记、争当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四帮”(帮党建、帮发展、帮民生、帮稳定)活动,并将第一书记任职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精准考核 扶出成效 动态推进“早脱贫”
落实“扶贫对象退出机制”,实现精准脱贫。下发《海南省贫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建立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工作机制,严格退出程序和标准,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做到贫困户有进有出。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作为评价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选拔使用、年度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鼓励早脱贫,防止“被脱贫”。
为收好“十二五”官,开好“十三五”局,海南围绕“四个切实”、“六个精准”的扶贫开发战略要求,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条主线,转变作风,实干担当,精准发力,打赢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省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6日 17版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