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多措施备战台风 已构建东西南北中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25.06.2015  11:27

      原标题:备战台风5道考题的海南答卷

      去年“威马逊”肆虐时,一位救援工作人员顶着暴风行进。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李小岗摄

      核心提示

      就在本周,台风又来了!今年第8号台风“鲸鱼”6月22日18时50分左右登陆海南万宁和乐镇,海南又一次迎战台风的战役打响了。

      这次我们有备而来。在海口,有关部门在台风到来前修剪了6000棵树木,对市内58座水上桥梁及重要桥梁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在台风登陆点万宁,“鲸鱼”过后第二天,当地政府就成立了救灾指挥部。

      今年迎战台风第一仗告捷,但对于每年夏季都无法避免遭受数次台风的海南而言,这只是个开始,难言轻松。早在本月初,省减灾委就指出,由于厄尔尼诺现象“添乱”,未来我省极端天气如强台风发生的概率有可能增大。

      不仅如此,去年,超强台风“威马逊”与台风“海鸥”两场重大灾害让人至今记忆深刻。两次大灾害带来的伤痛是一种力量,敦促我省深刻反思自身灾害防御体系、备灾救灾减灾机制建设的薄弱之处。

      迎战台风,海南必须回答好5道基本考题。

      考题1

      防范意识提高了吗?

      时间回到去年7月18日下午3时30分,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

      风雨交加的彼时,翁田镇明月村委会书记陈泽存正和村干部们对辖内31个自然村的群众部署转移。但不少村民不愿撤离:“台风年年有,不急着撤。”

      然而,台风过境,明月村房屋倒塌,大树折倾,海水倒灌,农田被淹,渔船毁损。村民们意识到,有些麻痹大意了。

      与明月村的村民一样,其他受灾地区的群众也都以平常应对台风的经验和心态来面对“威马逊”。台风过境,强风和降雨造成大面积停水停电、手机没有信号、加油站加不了油,让他们“傻了眼”……

      “威马逊”过境后,省应急办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超强台风“威马逊”防御工作的反思报告》,指出在“威马逊”的防范上,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不高;个别地方及政府有关部门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比如绿化树木未及时修剪,广告牌等高空悬挂物未拆除或者加固等。

      “我们以往按照14级台风来设定防灾减灾预案的,没想到去年的台风达到了17级。”省民政厅厅长苗建中认为,海南是台风多发地,受传统“重救灾,轻减灾”的救灾观念影响,面对灾害,群众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意识较为薄弱。“大部分市县防灾减灾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答卷1

      预警时间延长抗风等级提高

      海口遭受“威马逊”袭击时,原有的《海口市防风防洪应急预案》是基于水电基本通畅、通讯基本保障情况下的应急预案,且侧重于防洪,已不能满足强台风大范围破坏、大面积受灾下的应急响应需求。

      “威马逊”过后,海口市以最短时间出台了针对强台风制定的全国首例应急预案——《海口市防御强台风应急总预案》,规定海口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防御台风总指挥长,下设道路交通保障、通讯保障、供电保障、供水保障等11个小组。

      “总预案施行起来后,各个部门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海口市民政局救灾处处长肖兆菁举例说,在“海鸥”台风没到前,部队就已经开始提前转移群众了。“海口市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从原来的24小时预警延长到了现在的72小时预警。”

      “威马逊”的教训太深刻!政府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手机短信等各种传播手段,反复告之“海鸥”的登陆时间、路径、风力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提醒公众应对台风的注意事项。

      “通知防风,网格员挨家挨户动员居民转移,转移危房群众,转移低洼房居民……”在今年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当天,宏亮的广播声在海口凤翔社区居委会上空不停回荡,这里正在进行防灾演练。

      “城乡社区作为抵御灾害的第一线,其防灾减灾工作最直接地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人身、财产安全。”苗建中认为,让公众更加尊重科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能力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