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多措施备战台风 构建东西南北中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25.06.2015  11:22

   核心提示

  就在本周,台风又来了!今年第8号台风“鲸鱼”6月22日18时50分左右登陆海南万宁和乐镇,海南又一次迎战台风的战役打响了。

  这次我们有备而来。在海口,有关部门在台风到来前修剪了6000棵树木,对市内58座水上桥梁及重要桥梁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在台风登陆点万宁,“鲸鱼”过后第二天,当地政府就成立了救灾指挥部。

  今年迎战台风第一仗告捷,但对于每年夏季都无法避免遭受数次台风的海南而言,这只是个开始,难言轻松。早在本月初,省减灾委就指出,由于厄尔尼诺现象“添乱”,未来我省极端天气如强台风发生的概率有可能增大。

  不仅如此,去年,超强台风“威马逊”与台风“海鸥”两场重大灾害让人至今记忆深刻。两次大灾害带来的伤痛是一种力量,敦促我省深刻反思自身灾害防御体系、备灾救灾减灾机制建设的薄弱之处。

  迎战台风,海南必须回答好5道基本考题。

  考题1

  防范意识提高了吗?

  时间回到去年7月18日下午3时30分,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

  风雨交加的彼时,翁田镇明月村委会书记陈泽存正和村干部们对辖内31个自然村的群众部署转移。但不少村民不愿撤离:“台风年年有,不急着撤。

  然而,台风过境,明月村房屋倒塌,大树折倾,海水倒灌,农田被淹,渔船毁损。村民们意识到,有些麻痹大意了。

  与明月村的村民一样,其他受灾地区的群众也都以平常应对台风的经验和心态来面对“威马逊”。台风过境,强风和降雨造成大面积停水停电、手机没有信号、加油站加不了油,让他们“傻了眼”……

  “威马逊”过境后,省应急办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超强台风“威马逊”防御工作的反思报告》,指出在“威马逊”的防范上,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不高;个别地方及政府有关部门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比如绿化树木未及时修剪,广告牌等高空悬挂物未拆除或者加固等。

  “我们以往按照14级台风来设定防灾减灾预案的,没想到去年的台风达到了17级。”省民政厅厅长苗建中认为,海南是台风多发地,受传统“重救灾,轻减灾”的救灾观念影响,面对灾害,群众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意识较为薄弱。“大部分市县防灾减灾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答卷1

  预警时间延长 抗风等级提高

  海口遭受“威马逊”袭击时,原有的《海口市防风防洪应急预案》是基于水电基本通畅、通讯基本保障情况下的应急预案,且侧重于防洪,已不能满足强台风大范围破坏、大面积受灾下的应急响应需求。

  “威马逊”过后,海口市以最短时间出台了针对强台风制定的全国首例应急预案——《海口市防御强台风应急总预案》,规定海口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防御台风总指挥长,下设道路交通保障、通讯保障、供电保障、供水保障等11个小组。

  “总预案施行起来后,各个部门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海口市民政局救灾处处长肖兆菁举例说,在“海鸥”台风没到前,部队就已经开始提前转移群众了。“海口市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从原来的24小时预警延长到了现在的72小时预警。

  “威马逊”的教训太深刻!政府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手机短信等各种传播手段,反复告之“海鸥”的登陆时间、路径、风力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提醒公众应对台风的注意事项。

  “通知防风,网格员挨家挨户动员居民转移,转移危房群众,转移低洼房居民……”在今年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当天,宏亮的广播声在海口凤翔社区居委会上空不停回荡,这里正在进行防灾演练。

  “城乡社区作为抵御灾害的第一线,其防灾减灾工作最直接地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人身、财产安全。”苗建中认为,让公众更加尊重科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能力尤为重要。

  考题2

  防灾设施建得怎么样?

  海口和文昌交界的三江农场,是去年“威马逊”过后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当时,所有乡镇都停电了,乡镇干部们只能拿着应急手电工作。

  而灾民们所面临的困难还不仅仅是漆黑的夜晚。在海口市三江农场坤山村,村中大量房屋损毁,村中95%的房屋屋顶被掀翻。

  村民们居住的房屋是他们抵御台风灾害的第一道防线。“灾害过后,没了这道防线,村民们愁坏了。”三江农场第一管区第二农业队队长陆圣坤说。

  在文昌翁田镇,陈泽存也有类似的回忆,“威马逊”过境时风雨大作,地势低的区域泡水严重。

  “去年以前全市只有46座防洪楼,严重不够用!”文昌市防灾多功能服务楼建设办公室负责人郑为群介绍,灾民被转移到学校、居委会,经常是50人住一个房间,灾后过渡期灾民活动空间严重不足。

  对极易遭受台风、洪水、风暴潮、强降雨影响的海南来说,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

  答卷2

  文昌斥资9800万 建防灾楼

  6月17日,一缕阳光撒在三江农场坤山村,收割机在水稻田上来回运转。农田里是“威马逊”过后村民们复耕的第一茬水稻,长势喜人,村民们眼中满是希望。

  距稻田不远处的村中,错落有致的新房,干净的村道成了一道风景线。

  坤山村村民陈玉波和陈玉山是去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的重灾户,是全市323户住房倒塌户的其中两户,在政府的扶持下,两兄弟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把家园重建了起来。

  同样在文昌翁田镇,“威马逊”后列入补助对象的毁坏房屋5213户,其中3111户得到修缮,2000多户得到重建。在明月村委会内六村小组,崭新的砖瓦房贴着大红对联,红色绸带悬挂门口,村民一脸幸福和喜悦。

  “新建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顶房,五保户、低保、贫困户群体都有固定的场所可以避风了,‘威马逊’再来绝对没问题。”文昌市翁田镇镇委书记郑鸿雁说。

  防灾楼的建设也一刻没有耽误。6月16日,在明月村委会门前的一块工地上,工人们顶着烈日正按照图纸,对打好地基的防灾多功能服务楼(又称防灾楼)加紧建设。

  “文昌今年新建的防灾楼比以往总数的3倍还多。”郑为群介绍,今年来,文昌市委、市政府投资9800多万,全面启动了防灾楼建设。

  考题3

  备灾能力不足怎解决?

  在负责救灾工作的万宁市民政局副局长蔡学文心中,2013年12月14日,50年一遇的强降雨对万宁遭受的创伤并不比台风小。

  灾害过后,大批灾民被转移、安置,急需救助,但救灾物资的调配让蔡学文感觉很吃力。

  蔡学文回忆,由于临时救灾物资储备点空间狭小,物资量不足且品种较为单一,大批救灾物资不得不从海口运过来。

  省民政厅今年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全省大部分市县救灾物资储存标准不高,防潮、防压、防腐、防火、防盗等工作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救灾物资的使用效益。

  “海南四面环海,一旦发生大面积的、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对外交通、通信中断的话,外援难以及时上岛。”苗建中担忧,在更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以现有的救灾物资储备,能独立支撑多久?

  更让苗建中为难的是,全省大部分市县没有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更别提镇级储备点了。

  答卷3

  构建东西南北中 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万宁后安镇多荫村委会所处位置交通便利,距东线高速公路入口约8公里、东环高铁万宁站约10公里。6月17日,工人们顶着烈日建设海南省东部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这里交通运输便利,不仅针对万宁,还能满足周边的琼海、陵水、保亭、琼中等市县对救灾物资的需求,是我省东部地区救灾物资仓储和紧急调运的枢纽和中心。”蔡学文说。

  在文昌,当地民政部门为存储救灾物资增设了4个储备点,并增加了救灾物资的总量。储备仓库生活类的品种比往年多,以前只有棉被,现在增加了凉被、草席。

  “水火无情,自然灾害不等人,我们要保证灾害发生后12小时之内,救灾物资能够送到灾区受灾群众手中。”苗建中认为,救灾物资储备应形成省——市县——乡镇3个层级,这样才能满足应急救灾物资就近调用的原则。

  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除了东部救灾物资储备仓库,西部(儋州)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北部(海口)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中部(五指山)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也在加紧建设中。

  苗建中表示,新建的四个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成后将与已投入使用的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和三亚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构成东、西、南、北、中全方位覆盖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考题4

  救灾装备如何加强?

  每次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灾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纳入苗建中的考虑当中,他指挥下的民政救灾系统开始高速运转。

  “救灾出事就是大事。”去年“威马逊”过后,省民政厅向灾区发放一批救灾食品,其中出现了发霉面包,民政部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同时,全省救灾专业设备及工具极度缺乏也困扰着民政部门。全省救灾装备落后,基层灾害信息员报灾设备简陋,缺少应急通讯装备和音频视频录制设备,致使灾情上报迟缓、滞后。

  “‘威马逊’台风一来,几乎所有手机都不通,与各市县民政部门、乡镇民政助理联系不上,灾情难以及时上报。不能及时准确了解灾情,又如何科学指挥救灾。”苗建中说,全省救灾专业设备及工具都极度缺乏,对台风多发的海南来说,全省民政部门连最基本的GPS定位仪、越野车、防水手机、手动油泵都配备不全,更别提卫星电话、冲锋舟、水陆两用车、专业的救灾指挥车、生命探测仪这些较为先进的设备了。

  在三江农场,每年都要负责在台风季转移灾民的陆圣坤也指出,缺少救灾工具,没有气垫船,转移群众很不方便,这是在“威马逊”过后,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

  答卷4

  救灾食物交由食药监部门严格把关

  去年的“发霉面包”事件发生后,省民政厅要求所有发放灾区的食品都必须经过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检测合格后才可以向灾民发放。

  “海南的天气比较热,我们与大商场签协议时,要求他们提供保质期比较长的食品。”文昌市民政局救灾股负责人说,“威马逊”后,文昌当地民政部门就与食药监部门相互配合,民政部门负责调配,药监部门在灾区驻点检测,确保食物合格后才予以放行。“食药监部门介入救灾物资发放,为物资保障特别是食品安全保障加了一道安全关卡。

  海口的防御台风应急总预案中同样提出,所有配送至灾区的食物都要由食药监部门出面来检验。“是否合格,必须要签字,才可以放行。”肖兆菁表示。

  此外,今年省民政厅在购买省本级救灾储备物资品种上体现了多样化,增加了卫星电话、发电机、橡皮艇、油锯、彩条布等设备。

  考题5

  救灾机制体制怎改善?

  “救灾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各种灾难、危机面前,政府如何有效应对?救灾体系要如何建设,才能更高效更有序地运转?”这一连串问题,是苗建中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难点问题。

  “威马逊”过后,由于交通、通讯中断,很多地方基层的灾害信息无法及时反馈给民政部门。“台风来了,信息无法互通,也不知道灾区需要多少物资,最终导致有的乡镇10多辆救灾车扎堆,有的乡镇救灾物资较少。”文昌市民政局副局长林师乐坦言。

  民政厅的报告则指出,个别市县在媒体报道出来了才了解本市县的灾害损失情况。

  “威马逊”过后,大批的社会爱心企业、公益组织涌入重灾区翁田镇,爱心人士们将物资直接发放到灾民手中。“政府部门掌握不到救灾物资的情况,无法进行调控。”郑鸿雁说,一些乡镇出现了“有的受灾村救灾物资过剩仍源源不断有物资运进,有的受灾村物资短缺民众感到不满意”。

  答卷5

  引导组织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

  在文昌翁田镇,镇委镇政府在“威马逊”过后,修改了防御灾害的应急预案。“网格化管理责任明确、对象明确,应急性会更加快速。”郑鸿雁说,以往的预案只是针对3类人和居住在危房中的村民,现在的预案则实现了全覆盖,发生灾害后通知面比较广。

  陈泽存还专门针对去年转移速度慢的问题,做了一个明月村转移群众意向图。“谁家住在瓦房里面,需要转移到平顶房都有示意。

  在协调社会组织和民间救援力量方面,苗建中认为,灾害救援,应将社会组织和民间救援力量纳入应急机制建设,将其与政府、部队的救援力量有效协调,用社会救援力量弥补政府的不足。

  “威马逊”过后,省民政厅进一步修订印发了《海南省民政厅救灾应急工作规程》,增加了政府部门引导组织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工作的内容。

  “社会爱心力量对灾区的作用很大,要让他们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肖兆菁表示,海口今年多个部门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协调与沟通。

  如何使政府与社会组织结合的更好?肖兆菁希望,社会组织和民间救援力量最好在当地救灾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管理、指挥下进行救助,要告知救灾部门他们有哪些特长,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救助能力。

  记者手记

  与时间赛跑守护美丽家园

  -刘操

  去年被台风摧残过的家园焕然一新。

  在文昌,各个乡镇都有相似的场景,防灾楼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地赶工。翁田镇明月村委会书记陈泽存指着工地上防灾楼的建筑材料说:“这里的钢筋比我们以前盖房子用得多,钢筋也更粗!

  在万宁,万宁市民政局副局长蔡学文可以清晰回忆出后安镇万宁东部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工程刚刚封顶,蔡学文已经开始规划着未来每一个救灾物资货架的位置。

  在三江农场,第一管区第二农业队队长陆圣坤的细心让人动容,屡次台风灾害都在指挥转移第一线的他,每天都在排查着村子里未来可能出现险情的角落。为农业队配备用于救灾的气垫船是他最大的心愿。

  在海口,凤翔社区居委会居民全情投入到防灾演练中,每一个紧急的场景发生后的处置,他们都力求再真实些、规范些。“这不是摆样子,今天的一次规范动作,就有可能是明天灾害到来时的经验。

  他们都在迎战台风的路上与时间赛跑,希望守护住自己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