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88岁退休教师 举家助学捐1000余万元(图)

23.03.2016  16:59

  符国仲是一名退休教师,文昌市文教镇宋六村委会才坡村人,今年已88岁高龄。因在家里排行老三,村里人都尊称他为“三公”。“三公”看上去很普通,个头不高,满头银发,身材瘦小,精神头很足。然而,“三公”又绝对不普通,他退休后四处奔波,秉承“没有文化知识的下一代就没有未来”的信念,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26年来全家共捐助1000余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成立“教育基金”奖励老师和学生,以博大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在当地默默奉献着。

  召开家庭会议,号召家人捐资助学

  “三公”退休前曾是文昌市文教镇宋六小学的语文老师,他执教31年,其中29年都献给了宋六小学。1980年,“三公”退休后(让其儿子顶岗),他没有摇着蒲扇、喝着老爸茶在茶店里侃大山,而是经常在落日后的校园里转悠。校园里欢声笑语的学生是他的心头肉,一棵树、一株草也是他用一点一滴的心血浇灌出来的。学生放学走过他的身边,都会礼貌地道一声“三公好”。校园里,“符国成教学楼”、“符国成图书馆”的字样格外醒目。

  “符国成是我弟弟,我只不过是出力,改善学校办公条件和成立教育基金,大多数钱都是我弟弟出的”。“三公”毫无保留地把捐资助学的功劳推给原在香港、现在深圳经商的弟弟符国成。但实际上,乡邻们都知道,没有“三公”的发动和召集,不会有宋六小学的今天。

  据文昌市文教镇宋六小学现任校长郑有东回忆,“三公”一家对宋六小学的捐助,最早是从1990年开始的,每年拿出5000元用于奖励优秀师生。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太简陋了,没有一间像样的校舍,就连老师们方便都要跑到校园外面去找厕所。这一切都被这位退休教师看在眼里,可是要彻底改善学校原来的面貌,需要很大的一笔资金。为此,“三公”召集家里人开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会议,在会议上,家人都支持他的想法,共同捐了13.5万元。

  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三公”还亲自带着学校的校长老师到深圳、珠海、香港学习考察,最后找到了胞弟符国成,对他说:“你应该记得我们小时候是怎么度过的,现在你有了成就,希望你不要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和还在那里无法上学的学生,现在我宁愿自己没钱,也要想方设法改变村里孩子的命运。”“三公”的一席话打动了弟弟符国成,表示愿意捐助200多万元。有了符国成的捐款,村里的乡亲们受到感染,陆续地参与捐助。

   说服村民无偿出让土地扩建学校

  郑有东称,除了解决学校办学资金问题,学校教学用地是改变当时学校办学条件的另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当时学校教学用地面积狭小,空间小,无益于学校长远发展,周边的土地都是村民的,并且种植了经济作物,村民都不愿意主动让出来作为学校的校区建设,扩建学校难度非常大,当时‘三公’绞尽脑计、不厌其烦地到村干部、村民家里劝说,还承诺自掏腰包给村民赔偿。”郑有东说,当时村长林道民也是“三公”的学生,看到“三公”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便出面解决学校教学用地事宜,经过多次沟通,终于说服了村民无偿出让土地,让学校教学用地面积大大增加。

  随后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拔地而起。“修建教学楼时,‘三公’经常到工地督工,可以说,学校里每一块转,每一株树都倾尽了‘三公’的心血。”郑有东动情地说,现在的宋六小学虽是一间乡村小学,但教学楼宏伟壮观、校园绚丽多彩、景色宜人。

  成立教育基金,学生上重点中学每年奖1万

  郑有东介绍,“三公”尽心尽力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后,认为改变学生的命运不仅仅在办学条件,因为有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没钱上不起学,不得不辍学打工。为此,他继续号召家人和乡亲们捐助。1996年,在“三公”的积极走动下,正式成立以符国成命名的“符国成奖学金”。实际上,“三公”自己更愿意把它叫做教育基金。“三公”告诉记者,筹集教育基金,他们全家上下都出了力,他钱不多,就捐退休工资;儿女、侄子们也积极响应,每次都是捐几万;弟弟符国成是捐助主力,大部分钱都是他出的。

  为了让奖学金真真正正用到学生、老师身上和学校的建设上,“三公”一直参与奖学金的管理。刚开始奖励的幅度有点小,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要奖励,老师也获得奖励;有学生考上文昌中学,考上一个就奖给老师500元;考上文昌中学等重点中学的学生,一年奖励4000元,直到大学毕业。学校只要取得成绩,就会有奖励。无论是老师的论文获奖,学生们在比赛中获奖,还是获得“优秀教师”、“三好学生”称号的全部都有奖励。

  2013年,为了学校的后续发展,“三公”再一次找到符国成,符国成再一次捐助了700多万,将奖学金的金额翻了一番。在宋六小学毕业的学生考上文昌中学等重点学校,每年给予1万元的奖励,直到大学毕业。所有任课老师则奖励1000元。“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一个优秀学生身上就要奖励10万元,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郑有东说,26年来,“三公”积极号召捐款,仅“三公”一家就捐助了1000余万元。

  关爱孤寡老人,逢年过节给他们买鸡买菜

  除了心系农村教育事业外,“三公”还非常关爱村里的孤寡老人。据老村长林道民介绍,宋六村一共有20多名五(低)保户老人,“三公”每周都会给他们送肉,逢年过节还要给他们买鸡买菜。“有时候老人们想买东西,但是没有钱,‘三公’就让他们把账记在他的名下”。

  此外,每年春节,“三公”都会组织文艺活动。去年春节,“三公”从教育基金里拿出8万元请来海南省琼剧团演出,并且组织排球比赛。郑有东说,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三公”还会从教育基金里拿出一部分钱资助教师出去旅游参观,就连村委会修建办公大楼,“三公”也拿出了4万元。“现在除了学校的事,就连村里面所有的喜事都可以看到‘三公’的身影。

  特写

  一本记账本,记下一草一木做到问心无愧

  “三公”有一本袖珍型的记账本,平常就装在衬衣的口袋里,看起来非常破旧,但是这里面记载着所有的捐助和花销。记者看到,这个账本是手写的,字迹非常清晰。“基金来源”一项里面清楚地记载着每一笔捐款的日期,金额等,这几年以来给宋六小学支付的奖学金,以及改造校门、校道的费用……往后翻,是各类账目明细:新建教学楼的一砖一瓦,重修旧楼的一草一木,每学期奖励师生的奖金,少则几十元,多则数千元,每一笔都记得非常清楚。“三公”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88岁了,把账目记得清楚一点,可以做到问心无愧,自己心里面也踏实。

  声音

  “会将教育慈善事业一直做下去

  “三公”告诉记者,他小时候读书条件非常艰苦,因为家里贫困,吃不上饭是常事。他认为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他就一直坚持读书,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当了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奉献了半生。“三公”认为自己对当地教育事业的贡献还不够,所以要下决心振兴当地的教育事业。

  “没有知识的下一代就没有未来。”郑有东告诉记者,这是“三公”的原话,这些年来,“三公”一直坚持这个信念努力奉献着,并且他向村民承诺,即使将来他不在了,也要继续让子女将教育慈善事业做下去。“现在他的儿孙也跟他达成了共识,特别是符国成的儿子,他表示教育基金花完了,将会继续捐助,这也让我们老师心里面踏实很多,在岗位上尽职尽责。

  2010年,“三公”被文教镇政府评为尊师重教社会人士,2012年被文昌市评为关心下一代的先进工作者。但是,“三公”对这些荣誉并不是非常在乎,他说“只是做了应该做的”。(记者 王登海 文/图)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