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老阿公兄弟捐款千万助学 对学校慷慨对自己吝啬

23.03.2016  11:03

      符国仲和同学们讲社会公德

      宋六学校的操场

      原标题:文昌老阿公兄弟尊师重教捐款千万助学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文昌市文教镇宋六小学,第一眼就被这个占地30多亩的乡村小学震撼了。而伴随着一声声“三公好”、“三公好”,只见一些放学回家的小学生,都会对一位身材瘦弱的老人这样亲切地称呼着。看记者疑惑,带着记者采访的宋六村老村长林道民说:在文昌市文教镇上,人们都习惯把退休老教师符国仲称为“三公”,这是对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尊师重教的褒奖。如今,在老人的带领下,他在香港的胞弟符国成累计为宋六小学捐款达1000多万元。

      “三公”:欢声笑语的学生是他的心头肉

      “三公”是文教镇宋六村委会才坡村人,原名符国仲,今年已经88岁高龄了,满头银发、身材瘦小,但是精神抖擞。退休前曾是宋六小学的语文老师。他在讲台上站了31年,其中29年都献给了宋六小学,村里面的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

      1980年,退休后的“三公”没有像平常的海南人一样,摇着蒲扇、喝着老爸茶在茶店里侃大山,而是每天清晨和太阳落山的时候在校园里转悠,校园里欢声笑语的学生是他的心头肉。

      昨日上午,在学校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三公”符国仲老人。对于为何这么热衷于捐资助学,他说过去家里穷,好不容易才考上了文昌师范学校,在读完一学期后便无奈离开心爱的校园。

      捐款:第一次符国成捐助了200多万

      这些年,宋六小学校园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三公”老人将这一切都归功于原在香港、现在深圳经商的弟弟符国成。但实际上,宋六的乡亲们都知道,没有“三公”的发动和召集,不会有这笔教育基金和宋六小学的今天。

      宋六小学第三任校长郑有东对记者说:他已在宋六小学执教9年。这九年来,他深深地体会到“三公”对家乡教育事业的鞠躬尽瘁。为了宋六小学的长远发展,“三公”在70岁高龄的时候,带领校长、基金会副会长,到珠海、深圳、香港找到自己的胞弟符国成,要求胞弟符国成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你现在发财了,希望你不要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和还在那里无法上学的学生,现在,我宁愿自己没钱,也要想方设法改变村里面孩子的命运。”兄长的一席话感动了符国成,他当即表示愿意资助,拿出了200多万元。有了符国成的捐款,乡亲们也受到感染,陆陆续续地开始捐助,“这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一件事”。

      宋六学校文化长廊

      发展:设立奖学金全力资助优秀学生

      现在,每年的正月初八和公历的8月18日,是该村约定成俗的节日。因为这一天,“符国成教育基金会”将给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奖学金。

      1996年,为了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好好读书,“三公”号召捐助,正式成立了“符国成奖学金”。为了使奖学金真正用到学生、老师身上,用到学校建设上,“三公”一直参与奖学金的管理。

      2013年,为了学校的后续发展,在“三公”的号召下符国成再次捐助了700多万元,奖学金的金额翻了一番。在宋六小学毕业的学生如果考入文昌中学等重点学校,每年将获得1万元的奖励,“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一个学生身上就要奖励10万元,这对于一个平常的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关心:对教育对贫困户舍得投资对自己吝啬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三公”除了心系农村教育事业以外,还非常关爱村里的孤寡老人。目前宋六村一共有20多名五(低)保户老人,符国仲每周都会给他们送去肉,逢年过节的时候还会给他们买鸡买菜。“有时候老人们想买东西,但是没有钱,三公就让他们把账记在他的名下。”

      “三公”对学校的发展慷慨解囊,却对自己十分吝啬。他平时很少在外面吃饭,即使在外面吃饭,也常常将剩下的饭菜打包回家,从不乱花一分钱。“三公”说:“只要师生们出成绩,我就不怕花钱。”2010年9月,“三公”被评为“尊师重教社会人士”,2012年被文昌市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但是,“三公”对这些荣誉并不是非常在乎,他认为“只做了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