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到校,关门拼爹?

02.07.2014  11:58

  报纸上看到孩子所在学校拥有优质初中指标到校名额之后,海口一所学校的几名小学毕业生家长抱着孩子所得的一摞摞奖状,兴冲冲赶往学校。没想到的是,他们折腾了一整天,也没有获得填写《入学意向表》的机会。(7月1日南国都市报)

  既然指标已经到校,那就应该敞开大门接受申请,严格按照海口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规则,秉持择优、公开、公平的原则,核实、确定指标分配到人的具体方案,并且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公示,接受各界监督。然而,蹊跷的是,不但家长连学校的门都进不了,而且校方保持着刻意的“低调”,莫非是“指标到校,关门拼爹”?

  小学生免试升初中,原本一是为了减负,把学生从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二是出于教育公平,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主管部门不是按照各校学生人数,而是学校的“”和“”分配推荐上优质初中的名额,再由学校推荐的做法,显然悖离了改革初衷,本身就值得商榷。

  家长与学校对话通道被堵塞,更无法送达入学意向表,查询推荐名单,俨然纯粹成了教育主管部门和校方的暗箱操作,与教育公平的制度安排和公众诉求完全背道而驰。通过“指标到校”为优质初中揽生源,以“关门推荐”的方式确定人选,既让教育资源均等化落空,更给权贵上名校、优质学校提供了方便。

  希望有关部门正视公众呼吁,重新审视、修订“指标到校”的操作办法,切实确保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阻断拼爹思维,杜绝拼爹操作,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现实。(范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