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项目获批

22.06.2014  16:52

  新华网海南频道6月21日电(纪惊鸿)今天,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助理王大民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上介绍,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期取得了四个重要进展:西沙水下考古工作站开工建设;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项目获批;中国第一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即将试航;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获批成立。

  王大民介绍,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始于南海,重在南海。南海的水下文化遗产由三部分组成,水下文物,岛礁古代遗存和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文化线路遗存。南海地区发现水下文物点近200处,其中沉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海一号南宋沉船,华光礁一号南宋沉船,南澳一号明代沉船。水下遗迹点有代表性的有西沙北礁海域的水下文物点,南沙永暑礁海域的遗迹点等。岛礁古代遗存则包括西沙群岛甘泉岛的唐宋遗址,南沙群岛明清遗址等等。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文化线路遗存包括连接中国与南海地区周边国家的文化线路,以及延伸出来的各类文化遗存。

  王大民表示,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仅可视为起步阶段,仍面临一些困境。第一是文化遗产的自然因素破坏和人为破坏。第二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出现几大不平衡。地域不平衡,偏重于广东沿海海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北部湾海域,东沙中沙群岛海域还没有涉及;水下与陆上不平衡,陆上相关文物如岛礁文物遗存、沿海码头遗存,保护工作做得不够;工作与科研不平衡,重工作轻科研;发现与保护不平衡,重发现轻保护。第三是保护工作任务量巨大,要求紧迫,人才、设备、机构、资金投入均比较缺乏。因此王大民建议,在国家层面制订南海地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修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促进环南海各省市专项法规出台;形成多部门多学科联合保护的长效机制;坚持科学保护理念,提高保护水平。

  最后,王大民介绍了近期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四个重要进展。一是西沙水下考古工作站已经开工建设。第二是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项目可研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预计2016年建成使用,建成后将集南海地区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掘保护、科研及人员培训功能于一体,代表国家层面在南海地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力量。第三,中国第一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已经定于6月23日试航,预计7月份或者8月份正式交付使用。第四,中央机构编制办公室批复同意组建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成为国家文物局直属的正局级事业单位,年底前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产物,也是新时期海洋战略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