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植物采集和命名:痛与乐同行
原标题:采集和命名:痛与乐同行
鹦哥岭上鲜花怒放的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伯乐树。
链接——
华南植物所
谈及海南的植物采集,一个绕不开的研究机构就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即原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后改为华南植物所),这个陈焕镛一手创立的研究机构,在新中国成立前即从海南和两广以及湖南及江西采得大量标本。
1932-1934年间,该所曾组织4次大规模的采集,主要在海南南部进行,3年共采得标本11483份,所采的标本存放于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在此基础上,E.D.Merrill分3次一共发表了6个新科,11个海南新记录属,45个新记录种,91个新记录属,279个新种及其变种。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末,华南植物研究所仍然专注于两广和海南岛的标本采集。
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南植物所就多次组织人员对广东及海南各地展开调查采集,取得大量标本,大大增加标本馆藏量,有利于《海南植物志》乃至《中国植物志》的编写。例如,华南植物所1960-1962年期间还曾在海南专设工作站,在兴隆、万宁采得标本2538号。
辛亥革命以后:
国人从介入到独立研究
“辛亥革命后,随着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队伍的成长和壮大,我国学者便开始了对本土植物标本的采集活动。”王印政说。
邢福武也认为,到20世纪初期随着植物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我国植物学家才开始在海南岛进行大规模的植物采集。此后的数十年间,虽然由于战乱和政治运动等原因,大规模的植物采集工作曾一度中断,但小规模的植物采集从未间断,并且从最初的仅仅进行植物标本采集,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学科较多的综合性考察。
钟观光是我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调查采集高等植物的学者,1918-1927年期间他大量采集植物标本,足迹遍及华北和江南各省。他于1918年就开始采集、研究海南的植物。观光木属就是根据他当时所采的标本,并为纪念他以其名字命名的属名。
其后,众多我国植物学家纷纷来到海南采集各类植物。包括中国近代植物学研究奠基人之一的钱崇澍,中国植物分类学和树木学开拓者之一的陈焕镛,陈焕镛的得力助手、夹竹桃科和萝蘑科专家蒋英,还有曾怀德、陈念劬、左景烈、黄志、高锡朋、梁向日、侯宽昭、刘心祈、张宏达等学者。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张宏达,他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去西沙群岛调查,是报道该群岛植物和植被的第一人,其所采的标本极为珍贵。
岭南大学1927-1932年前曾在海南岛先后进行过6次植物采集,采集成员包括曾怀德、冯钦、李朝贤、刘心祈等。其中刘心祈主要在海南南部的三亚等地采集,曾怀德主要在海南北部的儋州、澄迈等地采集,他们采集的标本较多,至今许多标本仍保存良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王印政介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植物分类学研究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人才真正开始独立地对本土植物资源进行大规模调查和采集,作为唯一的全热带省份,海南椰受益匪浅。短短50年,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在海南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推动了我国植物分类学的飞速发展。他认为,中国人早期的植物标本采集者绝大多数是植物分类学家,他们不仅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而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推动了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一批又一批植物学家投入到对海南植物的采集研究中,尽管前人已在海南进行了大量的植物标本采集、研究工作,但最近仍然不断有新植物被发现。据了解,目前已知在海南分布或分布过的植物种类已超6000种。公式
说起植物采集,很多人印象中是一件富有趣味的工作:在莽莽丛林中奔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欣赏着壮丽的美景。然而实际上,植物采集并不是郊游;而且植物采集回来后,还有漫长的室内研究工作要做。
不过,在植物学者看来,无论是野外采集的艰险与辛苦,还是室内研究的严谨与单调,都是莫大的兴趣,因为有着吸引他们的无穷无尽的植物奥秘值得探究。植物采集与研究,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工作。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