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发现首例罕见“RH(E、c)”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例

06.09.2014  10:23

      原标题:海南发现首例罕见“RH(E、c)”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例

      我省发现首例罕见“RH(E、c)”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例

      这个宝宝的血型比“熊猫血”还罕见

      医生经8小时紧急筛找配型成功换血,患儿度过危险期,生命体征平稳

      8月29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接诊了一例比“熊猫血”还罕见的“RH(E、c)”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例。经过医生的及时筛找配型,患儿成功换血,生命转危为安。

      新生儿刚出生就患重度黄疸

      据海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陈兴月介绍,8月29日早晨6点多钟,一名孕妇在万宁市某农场医院分娩,生下一名男婴。男婴足月,顺产,出生后评分10分。但下午3点多,患儿出现较重的黄疸,后因全省皮肤黄疸及尿黄加重,肝脾脏器肿大,于当晚9点多转送到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抢救。医生马上为患儿抽血化验并治疗,化验显示男婴的黄疸指标相当高,病情凶险。新生儿出生20小时患重度黄疸,医生怀疑是新生儿溶血病。

      患儿血型极为罕见

      “患儿血型送到输血科检测后,检查结果发现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强阳性(4+),结合临床,我们高度怀疑是RH新生儿溶血病。”省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夏兰告诉记者,按过去的既定程序,输血科联系省血液中心拟相关确诊试验并筛选相合的血液,但被告知血液中心现已停止该项目检验。当晚10点30分,值班医生将患儿情况报告给科主任。后经专家商量,拟定进一步检测,要求送患儿母亲血液一起检测。

      经检测,患儿的血型确定为B型RH(D)+,RH血型分型为CcDEE;8月30日凌晨3点30分,患儿母亲血标本从万宁送达,检测母亲为B型RH(D)+,RH血型分型为CCDee。结果显示,新生儿和母亲的RHCc、Ee血型不合,排除了抗RH(D)溶血。由于省血液中心和省人民医院没有这种罕见的血型,省人民医院输血科从库存的10多袋B型RH(D)+血液中侥幸筛出了E和c抗原均是阴性的血液共3单位600毫升。凌晨4点,筛选出的血液与患儿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配血结果相合。

      筛找配型,患儿换血度过危险

      凌晨4点30分,输血科联系省血液中心将筛选出的E、c抗原阴性血液送去制备混合血。由于省血液中心以往未做过这样类型的混合血,经双方进一步沟通,血站值班人员启动了特殊的程序,制备了混合血并顺利出库。到了8月30日凌晨6点30分,600毫升B型RHE、c抗原阴性红细胞和AB型血浆混合血送达省人民医院,开始为患儿换血。换血之后,患儿转危为安。目前,该患儿已度过危险期,生命体征平稳。

      据夏兰介绍,男婴患的是新生儿Rh溶血症,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病症。这是母亲与胎儿的Rh血型不合引起的血型抗原免疫所致的一种溶血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危及生命或致残。这种病治疗的主要手段是将全身的血液换成ABO血型系列与胎儿相合,Rh血型系统与母亲相同的血液。

      “RH(E、c)”血型比“熊猫血”还罕见

      “这是我省发现的首例‘RH(E、c)’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例。”夏兰表示,她查询了文献记录,全国有记录的病例也就10例左右,而且有的病例未抢救成功,还有致残的病例。

      夏兰介绍说,Rh(-)属稀有血型,俗称“熊猫血”。目前RH血型系统已发现有5种抗原,分三组Cc、D、Ee,其中D抗原最早发现且抗原性最强,现在常规的RH血型检测鉴定实际仅仅是RH(D)抗原,而其他的抗原并未列入常规的检测项目。在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例中以RH(D)为常见,其他Cc、D、Ee型极少。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