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山:精准扶贫效果好 76贫困村摘“穷帽”
琼山:精准扶贫效果好 76贫困村摘“穷帽”
一栋栋墙面粉刷一新的房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村连户,美丽的三角梅在路边开得正艳,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走进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的多贤村,整洁干净的村容村貌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昔日“穷、脏、乱”的多贤村如今已经变成了“净、整、美”的文明生态村庄,家家户户鸡犬声声起伏,村里处处树影婆娑恰似世外桃源。
多贤村跃动的美丽,彰显着的是琼山区扶贫工作带来的喜人变化。如今的多贤村,正是琼山区76个扶贫村旧貌换新颜的缩影。
2015年6月份,国家统计局海口调查队与海口市农业局(扶贫办)、海口市统计局开展联合调查,海口市145个贫困村农民收入和生产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琼山区全区76个扶贫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达到或者超过省、市规定的标准。三年来,全区共减少贫困人口903户3666人,占省、市下达任务的115%。
一个个扶贫村走上文明生态村、一系列扶贫工作成效的背后,是琼山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多部门联动、对口扶贫的结果。
经验一
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
“一年前,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国强的帮助下,我们家修建了兔舍,给我们送来了10只母兔、20只种兔,经过不断繁殖,现在我的兔舍已经有200多只兔子了。”说起脱贫致富经,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多贤村的柯运柱脸上写满感激。一年前,政府为了帮他摆脱贫困,在精准帮扶下,他现在已是村里的“养兔专业户”,每个月能买出20-30只兔子。
多贤村地处琼山羊山地区,耕地少人口多,201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仅2700元,是典型的贫困村。“两三年前,村里道路泥泞,出行困难,连个文化休闲的场所都没有。”村民小组组长刘拔优回忆起往昔的村庄不胜感慨。2014年,多贤村被列为琼山区文明生态村重点创建村庄,同时也是陈国强的对口帮扶贫困村。
“我不但负责多贤村,我还负责村里最困难的一户,抓面又抓点,包村又包户。”陈国强介绍,经过多方面协调沟通,多贤村先后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完成村道硬化1240米,修建了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娱乐室等基础设施。
全区每个扶贫村都有专门的帮扶单位,每个扶贫村都有专门的干部负责扶贫工作,全区三套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帮扶一户贫困户,级级有机构,层层有人管。
“区财政局多方筹措资金100多万元为我们打水井、建水塔,进行村容村貌改造,硬化村巷道,还扶持村民发展生产。”旧州镇雅龙下村民小组组长韦达勋告诉记者,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000元,大大高于海口市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的扶贫标准,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走上了文明生态村的新道路。“现在,村民收入提高了,村容村貌大大改观了。雅龙下村能够改变,多亏了政府的扶贫结对帮扶精准扶贫。”
琼山区76个扶贫村的帮扶单位表上清楚显示着全区每个扶贫自然村的结对帮扶单位,有的扶贫自然村甚至领导干部亲自负责。“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包干联系制度,从上到下,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合力,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陈国强谈到扶贫工作自豪地说道。
经验二
科学规划、群众主体、整合资源
除此之外,科学有序的规划也必不可少。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区委区政府要求各帮扶单位要深入贫困村进行摸底调研,了解贫困村的情况。”琼山区扶贫办主任王式福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帮扶单位、领导下点考察291次,制定工作方案76个,完成三年帮扶规划76个。
美楠村是革命老村庄,地处琼山区旧州镇东南方5公里处,属羊山地区。2013年底,美楠村总户30户,人口150人,贫困人口35人。主要产业以种植龙眼、橡胶为主。
针对美楠村的情况,扶贫办携手帮扶单位制定了《道美村委会美楠村帮扶方案》,从村级道路、娱乐活动场地、养殖池塘、经济产业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有针对性的扶贫方案使得扶贫工作事半功倍。2014年,美楠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20元。
“扶贫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案,扶贫更需要老百姓的支持。” 琼山区委书记刘蔚认为帮扶工作离不开群众,帮扶工作要依靠群众。
“村里的巷道改造、水泥路修建、路灯安装、文化点建造、文化广场建造,村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政府出资村民出力一起做的。”甲子镇常头村民小组组长冯章发介绍,在该村村庄建设中,全村共投入义务工2155个,硬化了村道,美化了村容,绿化了村庄,亮化了农户。
据了解,琼山区76个贫困村群众积极参与村中各种建设,共硬化村道79.5公里,文化室26间,球场16个,休闲点38处,路灯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批。每一项建设都有当地百姓的身影,每一人所献出的力量都是为了建设自己的家园。
同时,琼山区大力整合扶贫资源,不断加大扶贫投入,三年来,全区整合农口、住建、水务和文明办等涉农资金,以及发动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共投入资金两亿多元,投入劳动力两万多人(次)。
经验三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产业。责任人明确了,目标明确了,方案制定了,脱贫的关键还是在产业。
琼山区政府区长孙芬介绍,为扶持琼山贫困村的产业发展,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琼山区因地制宜,每个镇、村都发展了自己的优势产业,如云龙镇依托美兰国际机场和云龙产业园区,打造了以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宜居欧陆风情小镇为特点的旅游业;龙塘镇发挥手工艺传统,将制陶、雕刻、服装加工为发展产业;大致坡镇的热带作物种植带动了周边一片走上致富路。
“旧州镇的扬丰村、万年村,以本地黑山羊为主;红旗镇的七水一村、福地村以养鸡为主;甲子镇的加朝村种植橡胶有400亩;卜世昌村发展了100多亩的油茶基地、65亩的胡椒种植……”王式福对各个贫困村的主要产业如数家珍。据统计,琼山区在扶贫村共建产业项目23个,其中养殖项目14个,种植项目9个。
七水一村是其中发展产业的典型。2013年,结合水土条件,七水一村发动村民种植了2万株槟榔,作为村里的主要支柱农作物。“现在,我们还跟正大集团合作,开了两个养鸡场。”七水一村民小组组长梁昌裕介绍,采取村民入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鸡场每年有20万元以上的纯利润。
“发展产业,能为村民增加收入提供平台。”琼山区政府副区长王敏介绍,这是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产业帮扶是琼山一直以来始终坚持的帮扶思路。
目前,琼山区基本实现“一村或数村一品”、“一镇或数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批批龙头企业先后到贫困村庄建立生产基地,“公司+农户”、“科技+农户”的产业模式让76个贫困村的致富加上了腾飞的翅膀。 (文菲菲)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1月8日 A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