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知识学习园地:黎族人有趣的天文、历法
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知识学习园地(二十七)——黎族人有趣的天文、历法
解放前黎族人民几乎没有接触到外界较为先进的天文学知识,他们的知识都还只是较为原始、自发的、也是朴素的。黎族也未出现职业天文学家,天文学完全掌控在广大劳动人民中间。天文知识的产生和获得,也完全是出自生产实践的需要。有实际生产经验的老农,对星象大多是熟悉的,他们往往借助于星象来判断季节,掌握农时。举例说明,黎族区称为犁尾星的星座,在汉区群众中称为犁头星,黎族把它作为判断晚秋水稻插植的时间标准。七八月看到犁星早晨从东方升起,则正是种晚稻的时候,犁星升高后才天明的时节再插晚稻就迟了。
对于某些奇异天象,黎族也有自己朴素的或富有想象力的说法。如流星出现是星星打架,一个星跑走了。对于月中黑影的解释,则认为那里有一棵大榕树,黎族姑娘正在树下纺纱织布。月食是由于南蛇把月亮吃掉了。每月月末月亮看不见了是天有意让它死去,然后下个月再把月亮生出来,这样才能记日子,不然日子就无法算清了。
黎族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采用十二兽纪日法,在黎族地区,这种十二兽法不仅用于纪日,也用于纪年。黎族以十二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的名称命名,类似汉族的“十二地支”,次序是:鸡、狗、猪、牛、虫、兔、龙、蛇、马、羊、猴日,但日子的名称、次序也因地区不同而大同小异。虽然各个地区的记法不完全一致,但它们之间的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规律。首先,都是以十二个动物为周期;其次,大部分名称都相同;再次,这些相同的名称之间的间隔又是一致的。而且黎族有的地区将兔改为猫,这也不无原因,将十二兽与十二支对应起来,卯与兔对应,卯猫同音,所以有此转化。关于虎改为虫的问题,由于海南岛没有虎,如使用虎这一名称,就与实际不相符合,作这样的改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虎又有大虫之称,这样也很合适。
黎族习惯于以候鸟定季节(农事活动所需),如民间习惯以布谷为春鸟,野鸭为夏鸟,大雁为秋鸟,白鹤为冬鸟。黎族也有以山鹿怀胎期(2-4月)为春天,红围期(亦称鹿茸期,5-8月)为夏天,交尾期(7-10月)为秋天,打细毛期(11-1月)为冬天。由于海南岛地处热带亚热带,四季气候不如中国大陆那样分明,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黎族同胞对季节的概念也是不够分明的,只有"月热"(夏天,1-7月)和"月冷"(冬天,8-12月)两个节气。海南野鸭(又称斑鸠),是海南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最重要的鸟类。因为它们每每都在早晚稻收割时节,经常游荡于田野啄食谷子。因此黎族人也就将它看作"热月"、"冷月"分水岭的鸟类。
黎族人早就懂得雨是由云彩变化成的,天气闷热、黑云密集、蚯蚓出洞、蚂蚁搬家、青蛙和黄猄鸣叫、老人腰骨酸痛等等,是天气变化、大雨来临的信号。夏天早晨,五指山、尖峰岭顶上无云,露特别大,即日下雨;东方出磨菇云,也容易下雨。五指山地区若有浓雾,那天的天空一定晴朗。吹北风,可能晴天。
大年初一子夜过后,老年人走到自家的牛栏去窥视,若发现水牛伏地而卧或嘴里反刍未消化完的食料,必说当年年成好;反之,则是欠收年。有的亦在为祖先烧香后,走出庭院侧耳静听,若听见家狗吠声,则预兆当年必多盗窃贼劫掠;飞鸟啼叫,是好年景;猫叫,则溪鱼必多;牛叫,则六畜兴旺等等。这一天象和物候预测观念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的色彩。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黎族人的这天文学和历法是不是很有趣呢!
以上图文由琼中三进校园组委会收集整理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