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最后一代绣面文身阿婆:在新时代绽放传统之美

15.01.2018  09:51

  中新网海南保亭1月14日电 题:海南黎族最后一代绣面文身阿婆:在新时代绽放传统之美

  中新网记者 王子谦

  1952年,当8岁的黎族女孩符金花走进山寮接受文身时,不曾想到她是海南黎族最后一代绣面文身女性,更不知道“旅游”是什么。

  60多年后,已逾古稀的她在景区熟练编织黎锦,从容迎接来往游客好奇的目光。她面对相机镜头伸出大拇指,微笑地说着“波隆”(黎族方言,你好)。

  在海南多个中部黎苗少数民族市县迎来建市(县)3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听最后一代文身阿婆忆古说今。

  黎族是海南岛独有的少数民族,其绣面文身承载着自母系氏族至今的历史,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被文化学者称之为“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

  “8岁脸,11岁脖子,12岁胸口,13岁腿,14岁把腿文完。”来自美孚方言区的符金花文身历时6年,按部就班进行人生必修课。

  黎族绣面文身起因有“图腾说”、“认祖说”、“防掳说”等,仅面纹就有37式,手臂纹14式,腿纹10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每位文身师都发挥了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黎女文身要挑选好日子,最适合的季节是秋冬季。来自润方言区的符丽花说,文身时先用染料描绘出各种纹图,再沿着图画文身,“”是最深印象。

  旧时黎族地区生产力低下,广大农民生活条件艰苦。“定情信物都没有,结婚时只有两条黎锦。”符丽花回忆,过去因交通不便黎乡很少与外界往来,衣食住行有诸多不便。

  六十年时光流转,黎乡变化天翻地覆。尤其自1987年海南多个黎族自治市县成立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外面精彩的世界也走进黎族人的生活。相对保留完成得村落,成为最好的旅游元素。

  符金花与旅游结缘已有16年,在槟榔谷景区她是织锦技艺明星。“从没想过儿时为生活所学,如今被大家喜欢。”她所织的黎族生活场景图再现了黎族农耕原始生活的史诗画卷。

  符丽花性格爽朗热情,成为景区“形象代言人”。在她看来过时的农业用具、破旧的船型草房和最普通的民俗,反而成了外人眼中的稀罕物。有时她会给游客介绍黎族文化,希望有更多人知晓。

  借助旅游业,黎族老人的足迹越走越远。每当有大型推介活动,这些老人就飞往各地,“上海、武汉、内蒙古、北京、香港、澳门……不知道具体在哪但都去演示黎锦。”符金花说。

  不过对于游客来说,最奇特的风景还是老人的绣面纹身,一道道外人看似无章的线条传承着黎族过往。

  历史与当下,恰在最后一代黎族绣面文身女的身上交汇。她们从农耕时代走来,融入了现代旅游业的大潮中……

  自海南岛解放后黎族女性便不再文身,这项习俗正逐渐走向消失。但黎族老人没有想象中伤感,她们从容接受世界的变化。

  “在景区安度晚年,还要把60年的织黎锦经验传授出去。”71岁的张眉说告诉记者。(完)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