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体育运动进海南大学课堂 大学生划独木舟踢鸡毛球

22.03.2015  12:10

      原标题:大学生划独木舟踢鸡毛球

      16项黎族体育运动

      进入海南大学课堂

      在海南大学的运动场里,学生们在上海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课,图为跳竹竿舞。

      学生们在踢鸡毛球。

      学生们在顶杠。

      在海南大学读预科班的黎族青年黄亚鸿惊讶地发现,小时候在陵水乡村黎寨最喜欢玩的游戏而今“重现江湖”,比如“拉乌龟”、“打狗归坡”等很久没玩过的游戏,而今成了挣学分的体育课程。

      同班的王章劲来自五指山,他说,当老师传授这些黎族运动项目时,感觉非常新奇。在黎村长大的他,对很多项目的感觉是陌生的。

      这一课题名为《黎族传统体育发掘整理与传承研究》,其负责人海南大学体育部教授宋静敏说,根据多年来的采风调查和历史考证,他们发现,黎族曾经有过45种很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目前,仅有跳竹竿、拉乌龟、顶棍等少数项目在黎族地区流传,绝大部分已经失传了。

      运动场劲刮“黎族风”,教授陪练传技巧

      3月19日,海南大学田径运动场上一片欢腾,该校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们正在草坪上踢鸡毛球。“请同学们注意风向,上午刮的是东风,下午刮西南风。”宋静敏教授陪学生一起练,为了营造氛围,他特意带来了一只适合跳广场舞用的音箱,播放着《红色娘子军》的配乐。

      学生们所练的鸡毛球类似鸡毛毽子。用椰子树叶包成一个小球,中间插入小竹管,竹管内插入鸡毛而成。据宋静敏讲解,鸡毛球是一项欢快、激烈、手脚并用的隔网比赛项目,可以利用羽毛球场地举行,2人对2人、3人对3人均可比赛。

      同一节体育课上,学生们还练习了跳竹竿,这种运动亦称“打柴”或“跳柴”,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也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跳竹竿者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或用单脚,或用双脚,巧妙地跳跃。课题组为跳竹竿制定了评分标准,完成基本动作能得60分,情绪愉悦、做出各种旋转及舞蹈动作的属优秀,最高可得100分。

      几个学生又玩起了“钱玲双刀”。钱铃双刀起源于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从前有两位黎族青年同时爱上了一位黎家姑娘,聪明的新郎机智的拾起钱铃以巧妙的技艺,战胜了勇猛的执刀者,使自己摆脱了困境。

      “这些运动都很有趣!每次上体育课,大家都兴致勃勃。”来自海南定安的王永俊说,自己在海南长大,上学期开始学习这些运动时,感觉耳目一新。另一名三亚籍学生曾绳武说,他也是在上大学后,才第一次参与这些黎族体育运动。

      器材来历不平凡,屡入深山为“淘宝”

      “很多黎族体育运动已经失传,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相关器材。”宋静敏说,几乎所有的黎族体育运动器材都是由课题组的老师亲手设计甚至亲手制作的。比如说,黎族传统独木舟必须用木棉树的板材制作,专门找林业部门开了证明,办理审批手续之后,又去东方寻找木棉树制作了这些独木舟,海大东坡湖将成为这一项目的练习场地。

      为找到给学生练习射箭所用的黎族弓箭,老师们专门跑到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王下乡。那里因为非常偏远,被称为“海南小西藏”。“黎族弓箭和一般的弓箭大不相同,其材质是山间的藤,我们先去找山民砍藤,用火烘干,再找人扎好。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懂用传统技术做弓箭了,好不容易才找到几位年纪很老的手艺人把这种弓箭做出来了。”为寻找最标准的器材,课题组的韩政副教授没少往深山老林里跑,比如说,跳竹竿这项运动所用的竹竿看似最简单,寻找器材也颇费了一番功夫。最标准的跳竹竿运动要求,每组必须要架两条碗口粗的竹竿,这样的竹子在农村相当少见,他跑到儋州才找到16根直径达10厘米的竹竿。

      学生们正在踢的鸡毛球,是老师们在文具店买来鸡毛毽子之后,又亲手用椰子树叶编成球状物当底,“二次加工”制成的。

      很多黎族体育运动都很有趣,如“打狗归坡”的比赛形式和内容与国际上的曲棍球赛很相似,被称为“黎族的曲棍球赛”。而“打木节”类似现在的保龄球。在练习时,师生们笑言,黎族人民挺时尚的,早早就与国际接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