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学子吴钟标:男儿自当报家国

14.07.2014  12:34

    【原标题】 黄埔学子吴钟标:

      男儿自当报家国

      吴钟标在老家琼海安度晚年。海南日报记者陈元才摄

      吴钟标与海南黄埔校友会会员合影。陈元才摄

      吴钟标的戎装旧照。陈元才翻拍

      吴钟标的纪念章。陈元才摄

      黄埔军校老人吴钟标,一生颠沛流离,却又伟大光荣。为了归国当一名南侨机工,他瞒着家人改了名字;结束南侨机工生涯后,他又报考黄埔军校,走上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与敌人血刃相见。他说:“男儿自当报家国,为了祖国,我要和日本兵拼了!”

      2014年6月12日上午10时许,96岁的黄埔军校老人吴钟标站在记者眼前时,他步履缓慢,背也驼了,记忆不再如几年前清晰,记者分明感受到了他的迅速衰老。无论过去的岁月如何激情澎湃、动荡不安,时间还是在无情地剥走老人的生命。2009年底,老人到海口出席在省博物馆举办的“纪念南侨机工回国抗战70周年图片展”,那时,他腰板挺直,声音宏亮,在展览开幕仪式上激情放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如今,老人更老,生命年轮式微,整理老人记忆——一位平凡人为民族而战的特殊历史显得更加迫切。

      瞒家人更名回国

      维修滇缅路上的汽车

      吴钟标又名吴惠民,1918年生,是琼海九曲江人。他既是南侨机工,又是黄埔军校学子,多重特殊的历史身份,彰显出这位安居琼海乡下平凡老人的不凡之处。

      3岁时,吴钟标父亲去世,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在那个年代,母亲把我养大很不容易,对我的期望也就更高。”吴钟标回忆,为了让儿子长大后更有成就,母亲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一块田,15岁时将他送到早前到新加坡谋生的叔叔处。

      因为从小丧父,叔叔对吴钟标就像亲生儿子一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吴钟标少年血性,一心想归国报效祖国。在吴钟标的一篇回忆录中,他写道:“作为一个中国的国民,面对日本的侵略,岂能坐视而不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但是,叔叔为了保存兄弟的骨血,坚决不同意吴钟标回国抗日。为此,吴钟标在新加坡参加了抗敌后援会、筹款总会以及在新加坡的海南华侨组织的琼崖励志社等救国团体,通过卖花等义卖活动,为抗日筹集善款。为了抵制买卖日货,一腔热血的吴钟标还参加了锄奸团,专门打击那些买卖日货的奸商。

      “1938年,日本对广州实行大轰炸。海外华侨非常愤怒,抗敌后援会就发动全新加坡的爱国青年举行示威游行活动,结果我们12位爱国青年被抓去坐牢。”吴钟标回忆,青年们被抓后,激起了新加坡华侨更大的怒火,所有爱国华侨都罢工、罢市,支援爱国青年,甚至印度籍的环卫清洁工人也罢工支持他们,最后,当局迫于压力释放吴钟标等人。

      这一次经历让血气方刚的吴钟标更加痛彻地领悟到:祖国要强大!祖国不强大,华侨在国外也受欺侮。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回国抗日,一定要上前线打日本。“我那时暗暗发誓,我要赶快回到祖国去!为了祖国,我要和日本兵拼了!”

      机会来了。1939年,华侨首领陈嘉庚在南洋招募“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主要驾驶、维修滇缅路上的汽车,为抗日运送抗战物资和部队。“我为了归国当一名南侨机工,报了两次,还改了名字。”

      吴钟标告诉记者,1939年2月,陈嘉庚接见第一批归国的南侨机工,消息传来,他热血澎湃,赶快去报名。但是,因为他既不懂开车又不会修车,第一次报名被拒。“我急啊!生怕不能回国。”聪明的吴钟标立即自己出钱,租了一辆车苦练驾驶技术和修车技术,一星期后,他已经能熟练地开车了,为了不让叔叔知道自己报名,他还改了名字,取名“吴惠民”。第二次报名终于通过了。

      1939年,吴钟标与叔叔痛别回国,经过短暂培训后,分配到重庆军政部机械修造厂第二修理工场当修理工。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