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12位高级专家弃官从研 热科院创新改革效果初现

29.10.2015  16:47

      原标题:12位高级专家弃官从研热科院创新改革效果初现 热科院通过改革拓宽了科研人员收入,激发了创新积极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12位高级专家弃官从研的背后

      核心提示

      今年,热科院两件出人意料的事:一是,1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处级干部辞去“官职”,专心从事科研工作;二是,一位没有获得过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的专家被破格晋级为正高职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两件新鲜事正在成为一场改革的“风向标”。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将一些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加大重要贡献人员的收益比例。

      创新驱动关键在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热科院改革从“人”入手,将资源向科研人员倾斜,去行政化、破“官本位”思想;同时也调整职称评定标准,培育一批科技、生产、服务“三农”的一线专家。

      制度改革的效果逐渐显现。今年以来,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将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合作企业信息库,以竞争性谈判等多种方式,灵活吸引优势企业来热科院开展科研与开发合作。热科院的探索,值得借鉴。

      热科院培育的精品小西瓜。本报记者苏晓杰摄

      昔

      科研与经济“两层皮”,成果转化率偏低

      部分项目经费难申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近5年,椰子所加工研究室共研发出10种科研项目,其中有8项技术至今依旧‘躺’在科研人员的论文里,没能走出实验室大门。”椰子研究所加工研究室负责人介绍,如此算来,近几年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到20%。

      一个被普遍引用的数字是,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的统计数据,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孟晓艳说,过去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导向存在偏离现象,如成果产出主要是为了升职称、申报项目、争取经费等,导致科研单位和人员重成果产出、轻成果转化,有些科技成果根本不具转化性。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所长王富有也坦言:“科研人员研发项目、撰写科研论文、评职称、走向更高的岗位,环环相扣,不管是年轻的还是有资历的科研人员想要走向更高的岗位,就必须评职称,而评职称则需要一定的论文和专利数量。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科研人员并不会过多考虑自己所研究的科研项目对产业和市场将会带来何种影响。”

      王挥,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到热科院椰子所工作,如今已3年多。属于事业单位的椰子所,职工工资基本上由财政拨付,3年来王挥的工资一直都是3000多元,今年1月评上了中级职称助理研究员,工资才涨到了4000多元。

      虽然椰子研究所也有部分科技成果转化,但是技术创作团队并未获得相应的回报。根据以往的相关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的处置收入如转让收入,作为非税收入,必须上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王富有告诉记者,椰子所职工的工资都是由所里按照职工身份和职称发放,科研人员收入与科研成果转化并无关联。

      “由于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没能向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倾斜,不仅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影响了部分较好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的研发和催熟。”孟晓艳说,受财政预算安排中的结构性缺陷影响,科研单位缺乏项目资金,无法开展后续研发与转化。

      由热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与其他两家单位共同研究的“中棉优589”水稻新品种,今年8月一家企业以100万元获得品种使用权。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令企业青睐的水稻新品种差点就“夭折”在襁褓之中。

      热科院品资所研究员尹明介绍,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水稻新品种的研究项目没有申请到国家经费,但是这个新品种表现出来的特性是非常有生产和市场价值的,耐高温、耐低温,结实率达到90%,很适合中稻生产,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在湖南省500多个品种评比中获得第一名,米的品质也很好。最后热科院支持了部分经费进行了研究,但是科研经费总是“捉襟见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尹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