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余高中生走进大学科学营:每天感觉脑洞大开

28.07.2015  10:58
\ - 蓝网
来源: www.hnntv.cn

  科学营北航分营,学生们在制作飞机模型。

  这个暑假,对于贵阳二中的学生罗成来说,十分难忘。

  水从哪里来?灯为什么会亮?大米为何加热会变熟?一个月之前,文科生罗成大约不会想这些问题。已经读高三的他如果没有来北京,应该像往常的暑假一样,往返在补课的路上。

  因为对机器人有兴趣,罗成幸运地被选拔参加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并被分到清华分营。7月18日,罗成第一次走进清华大学校园,之后的一个星期,他还迎来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听到大学教授的讲座,第一次知道了实验室的秘密……

  与罗成一样,这个暑假,共有1万多名高中生走进大学校园体验科学。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自2012年举办以来,活动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50所高校参与,吸引了两岸四地10210名青春洋溢的中学生。

   走近了,科学没有那么遥远

  罗成这几天在清华分营收获不小:在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他看到了自己画出来的图纸是如何通过线切割工艺实现;在三维打印实验室,他知道了三维打印还有一个名字叫“增材制造”,目前最大的用处不是打印巧克力蛋糕,而是制造异形零件。

  在北航分营,四川泸州男生陈林许感受到的冲击很大,“天南海北,哪里的人都有!”他第一次见到来自澳门的同学,惊讶他们不仅对人热情、英语棒,还写得一手繁体字。

  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中的高一学生李傲与陈林许一组,他们有个共同的发现:读大学原来并不轻松,实验室和科研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神秘和遥远。

  李傲是个航模迷,参观实验室时,他发现自己平时熟悉的三轴陀螺仪原来也可以用在卫星上,瞬间感觉遥不可及的航天近了许多;听一位学长介绍自己如何从大一开始研制一种机械臂,他感慨原来科研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设计并实现。

  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的陈林许感觉,实验室和他的想象有些差别,“也不是那么高大上。走近了,科学没有那么遥远。”听了著名航天专家戚发轫院士的讲座,他对吃苦、奉献、自强的航天精神印象深刻,“无论是院士级的人物,还是给我们讲解的研究生大哥哥大姐姐,他们都说科研是孤独、漫长的过程,同时也很享受。”说这话的时候,这个高一男生表情似懂非懂,可语气非常认真。

   最大的收获就是看问题的角度、方法有了很大的不同

  科学营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还让他们的思维方式有了不小的转变和升级。在罗成看来,“每天都在体验脑洞大开的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看问题的角度、方法有了很大的不同。

  清华分营的辅导员曾给他们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如何打开电视机?请设计一套机械装置图来实现这一功能。

  刚开始,营员们面面相觑,“按一下开关不就开了吗?”后来,一个同学一语点破:关键是施加一个动力。再后来,物理课上学过的知识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来:弹球、平台、动力势能、多米诺骨牌、发动机、电路。设计图完成时,他们沉浸在欲罢不能的喜悦中。据了解,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打破常规,创新思维方式。

  几天下来,罗成还改变了以往对文理分科的看法,“文科理科有相通处,我不那么讨厌理科了。

  “在你们远离课本的这7天里,感谢科学让我们相遇。不仅如此,我更希望科学能成为你们永久的信仰,因为它将带给你们无限思考的力量,赐你们尚且稚嫩的人生以全新的重量。”清华大学营营长徐咏雷在致营员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航空知识》杂志副主编王亚男受北航分营的邀请为孩子们做讲座,在他看来,科学营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知识的原动力,“读课本只是从缝隙里看世界,科学营则是用更高效的方式认识世界。

   这次的科学营宛如一盏灯,一闪,便点亮了前方的路

  “认识了很多大陆的学生,他们都很厉害的!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并且思考问题的角度很全面。”科学营清华分营、来自澳门广大中学的胡晓均说。

  在学校里,胡晓均是科学学会会长。在清华,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机研究的实验室,“可以亲身体验眼球注视追踪实验,好棒!”说着,他就用手比划起实验仪器,以及操作的过程。对于这个立志要成为“科学怪人”的高中生而言,科学营不仅让他开阔了眼界,而且还结识许多不同地区的朋友,其中就有台湾小伙子黄彦翔。

  黄彦翔家在台湾新竹,他是当地科学工业园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高一学生,说起初到清华的感受,依然难掩激动,“校园好大,实验室好多,仪器好先进!”这个“见过世面”的科学班学生,还是被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和浓厚的科学氛围惊艳到了。所谓科学班,是在高中阶段选拔出理工科优异的学生组成,整个台湾只有9所中学设有科学班。在去准备清华分营闭营典礼前,黄彦翔几次欲言又止。走出去好几步后,他突然转过身说:“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来这儿读大学。

  清华分营的一名营员更是十分感慨:“作为一名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以前总觉得前途渺茫。这次的科学营宛如一盏灯,一闪,便点亮了前方的路。

  希望能来北京读大学的,还有来自新疆塔城地区第一中学的阿依沙拉,这个哈萨克族姑娘,是第一次离开新疆,来到北京。

  “宿舍6个人,4个新疆的,两个四川的。”被分到北航分营的阿依沙拉说,大家互相都不认识。住进宿舍头天晚上的前两个小时,谁也不理谁,都忙着刷自己的朋友圈,只有手指触动手机屏幕的声音,还蛮尴尬。“我叫阿依沙拉,来自新疆塔城,我第一次离开新疆,希望大家多多照顾。”短暂的安静后,大家很快就七嘴八舌地自我介绍起来。后来几天,她们白天一起参观实验室,听科学讲座,晚上一起分享心得。“我每天都会写日记,记录在这里的一点一滴。”阿依沙拉说,“这里像个大家庭,对于第一次走出家门的我们来说,很温暖,希望两年后能来北京读大学。

  科学营结束时,罗成留下了这样的感慨:在清华,收获了太多脑洞大开的知识与见解;在清华,结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小伙伴,也遇见了最美好的自己。(本报记者 智春丽 王锦涛 实习生赵文涵参与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