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驱艾”更该纠偏的是“关艾”真空

19.12.2014  12:19

  “通过召开群众会,大家一致要求有关部门对坤坤进行隔离防治,(让他)离开这个村庄,保障全村群众及儿童的健康。”村长何其在村民小组会上说。近日,在四川省西充县某村,200余位村民用写“联名信”的方式,欲将村里一位患有艾滋病的8岁男童坤坤驱离出村。

  只要稍作换位,就不难知晓,村民们对于艾滋病的恐惧与担忧,尽管带有偏见,却足够真实。而承认与正视这种社会恐惧与偏见的现实存在,或才是防艾关艾铲除歧视土壤的认知前提。然而,8岁的坤坤和当地的村民所面对的困境正是:“政府尽力了,家庭尽力了,村民们为难了”,但还是出现被迫驱赶的一幕,这或才是最让人遗憾之处。问题到底出在哪?客观而言,当地政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坤坤医疗与生活上的照顾,已经说明作为艾滋病儿童的他并未完全被排除在公共关注的视线之外。但很显然,这种偏重于现金慰问的物质关照,在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村民们的恐艾之果。一个细节是,连坤坤的爷爷也只能被迫在“驱逐令”上签字,只能说这样的常识普及在那个村庄太少太少。

  村民们的驱赶行动,或暴露了当下一种普遍性的防艾关艾“真空”:当地村民呼吁将坤坤送进收容机构,严格来说就是一种“隔离式”思维。以此而言,塑造一种去“敏感化”的艾滋病患者生存的公共环境,或仍是我们关艾防艾中的观念与行动的双重滞后。 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