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铃薯种植规模世界第一 未来或成第四主粮

25.01.2015  10:02

  就连马铃薯也没有料到,日历刚翻过新年之后自己会成为重要农事新闻的热点。有关部门在京举办了一次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一时间成为各路人士关注的焦点。马铃薯是主粮吗?能作为主食消费吗?为什么要主食开发?能够主食开发吗?作为稻米、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国内消费者能接受马铃薯主食产品吗?众多问题一起袭来。

   “逼”出来的主食开发

  很多事情都是“逼”出来的,马铃薯主食开发就是。1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在京举办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

  是粮食不够,“逼”出了马铃薯主食开发吗?不是。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和主产区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打破了历史上时常出现的“两丰一歉”的格局,创造了农业种植史上罕见的“十一连增”奇迹,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增长0.9%。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目前,中国的粮食总需求为6亿吨,预计2020年会达到6.7亿吨,2030年达到7亿吨,粮食需求呈增长态势。对应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应该说,粮食产量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表示,目前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谷物的进口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4%,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这个时候提出马铃薯主食开发,是因为拼资源拼消耗的粮食增长方式不可持续,需要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需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需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需要在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这“四新”要求,“逼”出了马铃薯主食开发思路。

  从资源约束来看,我们的粮食生产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统计表明,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1/3的化肥;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粮食增产的背后土地污染、地下水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节水角度来看,马铃薯生长需水较少,其最低蒸腾系数比小麦、水稻要低得多。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扩种马铃薯潜力很大。

  从营养角度看,马铃薯主食开发有利于改善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万宝瑞介绍,马铃薯被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增长、预防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糖尿病,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像模像样的“第四主粮”

  自我国从南美引进马铃薯种植的400多年来,马铃薯一般都被用来鲜食或菜食。把马铃薯当做“第四主粮”,很多人的头都会摇得跟拨浪鼓一样。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表示,主粮不主粮,关键要看作物是否能在比较大的区域内大规模进行生产;是否能够大量的长时间存储;是否能够被大部分消费者接受;是否在一日三餐里占主要比重;是否能够提供大部分人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

  说马铃薯是像模像样的“第四主粮”,因为,产品品质符合。能够作为主粮,是因为马铃薯能够为人体提供全面的营养成分,100克马铃薯中所含丰富的钙、磷、铁、硫胺素等,几乎兼有粮食、果蔬里所有营养成分,被誉为人类的“第二面包”。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将马铃薯、小麦、玉米、水稻列为四大主粮,在种植面积、科研投入上给予主粮地位的待遇。

  因为,产业规模符合。近几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2013年达到8421.9万亩,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西北等地区,种植规模世界第一。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今后要通过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由目前的8000多万亩扩大到1.5亿亩,把马铃薯亩产量提高到2吨以上,让马铃薯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因为,加工潜力符合。按照2012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马铃薯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马铃薯加工业总产值可达到350亿元,利税45亿元,年加工转化马铃薯1400万吨。利用现代科技可以延长马铃薯的产业链,马铃薯全粉加工可以做压缩饼干、高档面包。工业用途上可做变性淀粉。最近,有关部门启动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未来马铃薯完全有可能成为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作物。

  像模像样的“第四主粮”受到了农业专家的普遍肯定。在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专家分析,马铃薯增产潜力远优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传统作物。受耕地面积、水资源、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小麦、水稻、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但马铃薯增产潜力远优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传统作物,全粉更全、价值更高、更耐储存。

   主食开发要翻过多道坎

  马铃薯主食开发,思路是清晰的。正如余欣荣在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指出的,要牢固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但毋庸讳言,马铃薯主食开发道路漫长,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一道高坎儿,需要科学规划,理性翻越。

  居民消费接受难,形成消费气候需要长期引导。大家吃惯了大米、小麦和玉米,现在要把马铃薯加进来作为主粮,接受起来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必须用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工马铃薯制品,使马铃薯除了可以供城乡居民鲜食和菜食之外,还可以作为主粮食材走上餐桌。

  产品单产低,品种繁育不够,形成高水平产业难。目前我国马铃薯鲜薯平均亩产1150多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单产水平仅列93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吨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造成马铃薯产量低的原因,一是缺良种,二是缺良法。目前,良种制约问题尤其突出。中国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介绍,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一直采用传统粗放的自留薯种种植方式,因病毒积累传播导致马铃薯代代退化。目前,我国800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中,有7000多万亩长期处于低产状态,潜在产能被严重浪费,品质呈退化趋势。

  支持政策少,补贴低,薯农种植积极性难以发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粮食产能比现在要增加1000亿斤,但是忽略了增产潜力比玉米、小麦、水稻更大的马铃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富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康瑞反映,目前,许多地方的种植户仅拿到了每公斤1元钱的良种补贴及部分农机具补贴。

  显然, 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作为我国稻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补充,逐渐成为第四大主粮作物,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还需要科技工作者、马铃薯种植加工企业和广大薯农付出艰辛的努力。记者 高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