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策划:马英九连遇五道坎 施政尾期路在何方?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题:2015,马英九路在何方?
作者 吉翔 王诗尧 朱念
日前,“转”字当选2014台湾年度汉字,对台湾当局领导人、近期辞任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而言,“转”字也是其在2014年政坛生涯生动写照。马英九这一年遭遇到五大坎,未来施政尾期路在何方?
2014年五大坎
2014年的台湾岛内不平静,从反服贸风波、反核运动,到食品安全风暴、地方选战波澜、陈水扁保外就医争议,频频搅动岛内社会,成为马英九的难题。
3月,台湾立法机构相关委员会审议久拖未通过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因程序等问题引发部分人不满。部分学生及团体发起反服贸活动,先是占据台湾立法机构,后又冲击行政机构。马英九承诺两岸协议监督机制法制化,不过拒绝撤回服贸协议。4月,台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探视反服贸学生,承诺服贸协议“立法前不协商”。之后,反服贸学生退场。
反服贸风波刚落幕,反核敏感神经又被触动。民进党前主席林义雄4月22日宣布禁食抗议,“台独”团体鼓动民众示威,岛内多地出现反核活动。马英九突然改变先前态度,表态第四核电厂“实质停建”,让反核运动剧情大翻盘。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民生议题再度给马英九抛来一枚“震撼弹”。继2011年塑化剂、2013毒淀粉及黑心油后,今年台湾再度发生食品安全风暴。馊水油、饲料油事件让台湾美食名誉扫地。马英九表态严查,并就事件致歉。
更为严峻的是年底台湾史上最大规模的地方选举。在全台湾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获6席,民进党获13席,政治版图大洗牌。国民党承认遭遇极大挫败。台行政机构负责人江宜桦辞职,马英九也辞任国民党主席。请辞后,马英九即进入“半神隐状态”,刻意减少公开行程,避免针对重大议题表达意见。
时近年尾,民进党人挟胜选之势,意图再推动台当局让陈水扁保外就医,党内大佬吕秀莲更祭出绝食相逼的招数。马英九若不释放扁,就会被攻击为“无心于蓝绿和解”;若放了陈水扁,又等于失去是非标准,或陷入更多争议。
困局之路究因
这些困局的出现,与台湾政治生态社会氛围、岛内外大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既有历史的窼臼,又有现实的障碍。
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倪永杰对中新网记者说,台湾政治、经济矛盾严重,蓝绿政治对立,经济边缘化,社会问题,再加上食品安全风暴等,现今岛内社会反马、反官气氛明显。
倪永杰分析,台湾岛内高涨的反当局气氛阻断了马英九当局的施政行为。马英九的任何政策、施政都遭遇岛内众多反对势力非理性的反对,动辄得咎,寸步难行。
据指出,民进党今年借反服贸势力阻扰两岸关系发展。而台湾年轻世代受李登辉、陈水扁时期“去中国化”教育影响,把所有不满归咎于两岸关系。
倪永杰进一步分析,台湾政治上蓝绿阵营高度对立,缺乏理性空间,民进党就是动用一切手段,以民粹、不合作、拖延、抑制等方式,“逢马必反”。
此外,倪永杰也指出,就马英九决策风格而言,未能完全稳住泛蓝阵营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比如,取消军人、公务员和教师年终奖金的改革举措,“砍向”了国民党支持者基本盘。
倪永杰指出,马英九希望以一已之力改变台湾的政治弊端,而在台湾政治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
未来路在何方?
在目前台湾岛内政治氛围下,还有1年多任期的马英九,未来路在何方,能否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路”?
涉台专家对中新网记者表示,马英九首先面对的是解决好国民党领导核心问题。作为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需要默契配合新选出的国民党主席,积极带领国民党走出低谷。而能否推出强有力的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候选人,则为重中之重。
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教授刘红认为,重建领导中心很重要,这种领导中心不是简单的新选出党主席就可以的,如何走出阴影,重建信心,难度很大。如何推出新的政策、如何选出国民党的候选人,是打好2016年选举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国民党未来的改革也是马英九面对的重要挑战。倪永杰说,对马英九来说,要有稳定岛内政局,国民党不能自乱阵脚,标榜改革就要拿出改革方案,痛定思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而岛内事务方面,行政机构的改组、各种政策,下定决心,也要拿出感动中间选民的新政策。
刘红指出,马英九的党务改革走得太快、太理想化,严重影响在重大选举中党的机构的正能量发挥。国民党党务改革从长远上看,有一定历史作用。
2015年,台湾政坛围绕2016年选举的竞争将提前展开,交锋将更趋白热化。刘红称,民进党执政13个县市,占了台湾县市数量的绝大多数、台湾85%财政收入、74%人口、54%土地面积。所以马英九的施政如何走,这是个大难题。
马英九在过去6年大力推动的两岸政策,能否继续稳步向前,也受到关注。
倪永杰分析了两方面的可能性:也许马英九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在两岸政策上作出重大举动;另一方面,则相对求稳,后面的事情交给接班人来做。
倪永杰认为,马英九在剩余任期应巩固和增进两岸互信,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务实推进两岸交流合作,而当务之急是推动在台通过两岸服贸协议,以及两岸海协海基两会尽早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