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气明话祭祖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东超
风和日暖、絮飞花开,在明媚如画的清明,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愉悦和松弛,更多的却是绵长的思慕和深沉的忆念。祭奠先人、追念恩情是清明节气我国古老的传统。站在科技高度发达、文明迅速提升的新世纪,如何祭祖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细心体会的课题。
第一,以简洁的仪式祭祖。
在中国传统祭祖活动中,虽然各朝各代、各地各族存在大量不同的地方,但祭祖普遍较为繁琐和复杂。首先,其中创造运用了大量专有的名字和说法,形成了内容繁多的学说体系。其次,使用大量专门的器具和程序,每种器具和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再次,往往要规范地选择时刻和人员,并规定有各种细节和要求。这些做法当然有那个时代的道理,与那个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紧密相联。但在今天,如果再搞这些繁琐的仪式显然不必要,这就要求予以适当的简化。最为重要的是淡化时间、地点、操作细节的严格要求,但仍然要保持简单但关键的环节。这一环节就是走到先人墓前、行礼静默。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无法直接来到墓前,也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时刻,行礼默思、寄托情感。目前我国的祭祀活动(包括祭祖)有恢复古礼的繁琐倾向,实际上必要性并不大,还可能导致铺张浪费的消极后果和形式主义的偏差引导。
第二,以虔敬的心灵祭祖。
祭祀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情感活动和教化活动。所谓情感活动指的是它可以表达后人对先人的深沉思念和报恩之心;所谓教化活动指的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教育年青人记忆历史、铭记恩情、学习先人的懿德高风。在这两种活动中,最为关键的是让心境变得虔诚敬重,从而使灵魂净化、高尚,得以与先人的崇高心灵相感相通。如果没有这种虔敬的心灵状态,在祭祀时存在轻忽、玩乐甚至急功近利之心,已经离这种活动的本质很远,其意义则降得很低。在现代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状态要求祭祀活动适当简化时,唯有这种虔敬的心灵毫无可缺。
第三,以清白的行为祭祖。
在历史上,“清明”和“祭祖”这样两个意象联系起来,也许具有某种偶然性。但从中我们可以读解出一个符合传统的思想来:清清白白做事、明明净净做人可以回报祖先的恩德。或者说,这样可以不辱没祖先。因此,祭祖可以在清明这样一个特定节气进行。但对祖先的思慕和回报却不必局限在这一时刻,而是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呈现出来,在我们的品质行为和工作成绩中表现出来。如果平常堕落凶顽,庸劣放纵,即使在祭祖时搞得再隆重奢侈,也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可能作用恰恰相反。因为天堂的祖先肯定不愿看到这样的子孙。因此,具备清白的行为、合格的品性是祭祖的先在条件。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许多人只注重祭祀的仪式而忽视平常的行为,这实际上存在根本方向上的偏差。
应该明白,古人设定清明祭祖也许具有某种深意。在这里,祖先并不因为逝世就彻底不存在了,他们还通过子孙的行为而展示出自己的特征和价值。如果子孙遵纪守德、成就可观,他们就获得一种光荣,九泉之下他们也会含笑开颜。如果子孙违法背德,堕落腐化,他们就会受到侮辱,九泉之下他们将会伤心悲哀。因此,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遵纪守法、存理制欲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此世的名声,而且关联到生命链条向前向后更为久远的意义。
作为礼义之邦的传人,承担民族复兴大业的今人应该创造礼义之邦的新形态。这一新形态既应该继承传统,也应该符合时代;既应该具备合宜的仪式,更应该启迪教化心灵。通过探索,清明祭祖活动可以成为这一新形态的恰当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