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铲字终绕不过一个“权”字

15.12.2014  15:01

  南方媒体报道,从海南老家五指山发迹的广东省政协主席朱明国被中纪委调查的消息传出后,他在五指山留下的很多题词“墨宝”都迅速被抹掉或遮起来。

  官员落马后,其在任时的“墨宝”立马贬值为“牛皮癣”,似乎不是什么新闻。以朱明国为例,五指山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梦仙楼前的一块大石头上有他的题字,以前曾有不少游客在此照相留念,但就在媒体报道朱明国被调查的第二天,他的题字就被人抹掉了。此情此景,让人不知该感慨世态炎凉,还是该惊叹某些人的敏感性太强。

  在权力巅峰时,一字难求,八方响应,一旦大权旁落,身陷囹圄,之前题的字也跟着遭殃,让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唯一能说明的就是,官员题的压根不是“”,而是“”,官员题字也意不在进行才艺展示,而分明就是一种权力炫耀。例如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其在四处挥毫泼墨的时候,有人曾在报纸上这样撰文吹捧:承柳公之铁骨,袭颜真卿之浑厚,飘逸灵秀再追“二王”……你看看。

  刻在石头上的题字易铲,而根植于心中的“官本位”、唯权力是瞻的观念和心态却不是那么容易去除的。现实中,当然不排除有些官员题字原本就是权力寻租,官员随便写两个字,企业家奉上一笔不菲的“润笔费”,即所谓的“雅贿”。但多数情况下,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比如在五指山市,朱的题字多出现在中小学校、卫生院,这些地方无非是为了表达对权势的敬仰,甚至可能仅仅是一种习惯性的站队表态。不管写了什么,但作为“五指山市土生土长走出去的最高级别官员”,朱明国的题字摆在那里,本身就会产生一种“与有荣焉”的效应。

  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态,就有什么样的官员。换句话说,“题字官员”之所以层出不穷,乃是因为我们不缺少相应的现实土壤。上级对下级发话,哪有不俯首贴耳、点头称是的,身居高位者衣锦还乡,哪有不夹道欢迎、掌声雷动的?下级失去了说“”的能力,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权利诉求,官员的一切自然就会被高高在上地“供奉”起来。

  当初的题字,如今的铲字,终绕不过一个“”字,说到底都不过是依附和迷信权力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某种意义上说,铲字可能表现得比题字更加露骨和急切。谁也没有资格嘲笑官员的“墨宝”,因为这其实是很多人你一笔他一划共同写就的。 (云南 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