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下河”环保意义如何?

01.07.2014  12:41

  “群众对水质标准的认知,不是用数据来了解的,而是通过可饮用、可游泳来判断,更应以领导干部以身试水来检验。”浙江“可游泳河段”申报活动日前启动,在6月26日举行的申报活动的视频会议上,浙江省人大副主任茅临生表示,浙江要求领导干部要下河游泳给群众看,在确认为可游泳的河段里,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将组织横渡或畅游活动。

  (6月29日《新京报》)

  “领导先请”可推而广之

  浙江省要求领导干部“要跳进河游给群众看”向社会证明水质,在接招网友“邀请”的同时,又彰显了满满诚意。因为还是那个简单的思路,领导干部能够下河游泳,被污染的河流治理,应该是起到了初步成效。

  去年有个很火的“领导先请”的微博段子,对此进行了延伸: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请民政局局长睡一睡桥洞,请卫生局局长排队看病,请城管局局长去摆摊,请教育局局长去抢学位,请安监局局长下矿挖煤……

  段子是段子,现实是现实。浙江敢于用实际行动“落实”段子,见证的是勇气与担当。而思考之下不难发现,凡事“领导先请走两步”,这样的互动机制的建立绝对是个好思路。这边厢,民众在现实中权益被戕害、权利被剥夺,邀请领导“一试”能被迅捷回应;那边厢,领导干部亲力亲为、亲身体验,对民情民意、事实状况准确掌握———如此这般,体现的是官民互动机制的成熟建立。

  但现实而言,不少地方、不少领域,距离这样的成熟互动机制建立还有太远距离。因为不少手握权力、享受“特供”的领导干部,一方面长期躲进体制内尽享方方面面的福利、优惠,对民情民意缺乏了解、对民生冷暖漠不关心,才导致官民隔膜的严重存在。另一方面,因为两个群体之间缺乏必要而成熟的沟通、协商机制,民众的诉求无法及时、有效、顺畅地对接官方回应,社会矛盾不能及时纾解,社会问题长期积累以至“肠梗阻”。

  从浙江省“敢于接招”的务实果敢为始,公众更大的期望还是,在更多的地方、更多的领域,这样的互动机制建立能被推而广之,让权力运行回归本位:没有特权“庇佑”,各级领导干部个人、家庭大小事务都需亲力亲为,对民生冷暖都有接地气的亲身感知,彼时,民众也就不需要“领导先请”去完成倒逼了。□李记

  “领导下河”等同“以身试食

  尽管“领导干部下河游泳给群众看”目前还只是一种口头要求,但其引人关注已成事实,尤其是在一些地方群众或网民悬赏重金“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却鲜有官员“接应”的情形下,此举不失为是对公众期盼的一种积极回应。

  我们不妨假设,即使现在领导们就在某时某地下河游泳给群众看了,其结果就等于我们的河道保洁真的就“可饮用、可游泳”吗?江河的环境治理不仅需要建立长效治理机制,而且还需要相邻的地区联手治理。领导们下决心在某个自定水域游泳并不难做到,但要达到在群众“点将”水域下河游泳根本做不到,如果群众把领导干部是否下河游泳当成是对某个水域安全的“指标”,那是对权力的膜拜,又是官员们“以身试水”的过度自信。

  由浙江要求领导干部“以身试水”,我们很容易想到形形色色的“以身试X”。禽流感来袭经过一段防治,都会有官位不小的官员带头吃鸡、吃鸭;柑橘出了大面积病虫害,若干官员走上街头带头吃柑橘,以此消除人们的顾虑……如果说官员的“以身试吃”意欲事后发挥示范作用的话,那他们的“以身试水”无异于同出一辙。

  不是将消除公众疑虑和恢复大众信心的主动权交给制度、科学与市场,这样的“嘴巴功夫”和“四肢摆动”显然易给公众落下话柄。让公众的身体不再成为问题产品、食品和环境污染的“试纸”,官员要做的则是加快制度建设,加大执行力度,加强防微杜渐。与其在出了问题并已有转机的情况下“秀吃”、“秀游”,不如平日多尝“平民食品”和多在环境治理中下足功夫及早发现问题,更不如让科学与制度来代替自己的身体,用更加严谨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老百姓的“生命线工程”,不要再不断“以身试食”和“以身试水”了!        □周稀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