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顶级专家联合攻关 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提速增效

06.09.2021  10:51

  国内外顶级专家联合攻关,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提速增效

  莽莽雨林皆家园 绵绵呵护猿丁兴

  密不透光的霸王岭雨林里,二三十米高的树杈上,“平平”从妈妈怀里探出毛茸茸的脑袋,不时朝四周好奇打探。

  几天前,海南长臂猿社区监测队队员李文永再次见到这一幕时,翻山越岭的疲倦瞬间烟消云散,“看到它状态好,我就放心了,大伙可都牵挂着这个小家伙呢。”

  “平平”是一只刚刚满1岁的海南长臂猿。今年,它又迎来了两个新伙伴——

  今年3月初,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邹正冲、王进强等人发现,海南长臂猿B群和D群各新增一只婴猿。至此,这个全球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恢复至5群35只。

  在过去十余年间,李文永等人见证了猿群的一点点发展壮大。而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他们明显发现,关心海南长臂猿的人也越来越多。

  今年8月在霸王岭林区拍摄到的母猿怀抱幼猿景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成效初显 种群数量增长至5群35只

  作为海南岛上真正的“原住民”,与海南长臂猿相关联的常常是另一个关键词:极度濒危。

  20世纪50年代,整个海南岛接近90万公顷的森林里分布有超过2000只长臂猿。仅仅过了30年,这一数字便骤降至7至9只,全岛仅霸王岭林区有分布。

  “再不保护,海南长臂猿就真的要灭绝了。”霸王岭林业局原局长洪德威曾回忆,彼时他们顶着重重压力,停止了在海南长臂猿经常活动区域的采伐活动,由此也迈出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第一步。

  从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强化野外巡护监测,到编制出台《海南长臂猿保护状况调查及保护行动计划》,过去几十年间,海南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为保护海南长臂猿做出积极努力,截至2019年底,其种群数量恢复至4群30只。

  随着海南将岛上95%以上的原始林、55%以上的天然林以及生态区位中最重要的区域划为试点区,举全省之力创新开展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更将这一热带雨林旗舰物种的保护工作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存在海拔偏高、家域面积偏小等问题,住起来其实并不算太顺心。”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何帮助它们迁徙到更广阔的雨林,便成了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自2019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我省编制《海南长臂猿生态廊道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修复、猿食植物补植等措施加快生态廊道建设,逐步连接起斧头岭等现有栖息地与周边潜在适宜栖息地。”

  今年5月,监测队员拍摄到一只母猿抱着幼猿在林间穿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将“孤岛”之间的空隙填补上,人们很快欣喜地发现,海南长臂猿活动觅食区域明显扩大。

  2019年12月,李文永和队员们在监测中发现,一雄一雌两只成年海南长臂猿现身距离斧头岭约10公里外的东崩岭。

  “这说明猿群拥有扩散到新栖息地的能力,也是海南热带雨林恢复成效的有力佐证。”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园处负责人洪小江看来,新建猿群的出现对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而8个多月后小两口喜添新丁,则意味着这个小家庭终于进入平稳期。

  这并不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海南长臂猿家族传来的唯一喜讯。

  就在今年3月2日和3日,监测人员再次发现:海南长臂猿B群和D群各新增一只婴猿,持续的监测显示两只婴猿健康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至此,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已恢复到5群共35只,创近40年新高。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判断,在全球20种长臂猿中,海南长臂猿是唯一能保持种群缓慢增长的物种。眼下这接二连三的好消息,无疑使这一论断得到鲜活而又确凿的证明。”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黄金城直言,这也充分证明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利于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恢复,有利于海南热带雨林的系统修复,有利于海南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群策群力 整合全球力量联合攻关

  尽管已经追踪研究海南长臂猿长达19年,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项目“海南长臂猿繁殖生物学研究”课题负责人周江依旧不敢说自己十分了解这群雨林精灵。

  “海南长臂猿到底是怎么分群的?”“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海南长臂猿的种群繁衍产生影响吗?”“不同气候条件下,长臂猿的觅食路径与时间会有什么不同?”……太多的问题困扰着他,也困扰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

  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是破解海南长臂猿种族存续密码的关键所在。

  在此背景下,国家林草局大力支持海南长臂猿研究保护,批准设立国家林草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把“海南长臂猿保护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列为第二批国家林草局长期科研基地。

  与此同时,海南于去年成立国家公园研究院,依托平台化设计优势,以项目驱动,柔性引进人才,并与国内外许多知名智库、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以相互配合、联合攻关的方式携手推进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

  “去年,我们主办‘全球联手,拯救海南长臂猿’专家研讨会,邀请来自国内外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进行为期两天的讨论,发布了《海南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纲要》。”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执行院长汤炎非介绍,同时,他们主导发起的《全球长臂猿保护倡议》于IUCN官网发布,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专家学者为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鼓与呼,并非只是“纸上谈兵”。

  去年11月,来自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及公益组织的73名专家学者,在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的牵头下进驻霸王岭林区,根据各自的学科特长承担不同的分工,建立起包括空中监测、地面监听、猿鸣录音、影像拍摄、观察记录在内的立体化智能科考体系,进行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南长臂猿调查活动。

  新技术、多组织的介入,为解开海南长臂猿的诸多谜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让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颇有底气地酝酿出一个“小目标”——在没有重大突发状况、保护力度不变的情况下,2035年海南长臂猿个体数量将达到60至70只,实现种群翻番。

  “这是世界灵长类濒危动物保护历史上少有的远大目标。”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范朋飞直言,他对实现这一目标充满信心。

  昌江霸王岭云海。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预期未来 今后2至3年将产出大量科研成果

  目前,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势头良好,但它们依然是全世界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

  “脱危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持之以恒付出努力,保护不能松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坦言,眼下海南长臂猿保护的很多关键科学问题还没有答案,譬如它们的营养需求、栖息地偏好、个体识别、过夜地选择、迁徙扩散、配偶选择以及新家庭的形成过程和机制都还不清楚。

  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和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投入了大量资金,召集了一批国内外的专家联合攻关,预期未来2至3年会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将能更好地推动海南长臂猿的保护。

  “5年内,我们将建立专职、专业监测队伍和监测体系,力争全面准确掌握海南长臂猿种群动态及其栖息地情况。”汤炎非介绍,他们将发挥好跨领域、跨部门、跨国界的平台化作用,集聚国际国内多方力量,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合作和联合攻关,对其行为、生态、繁殖、营养、生理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开展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各方还将合力推动栖息地修复、改良和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增加海南长臂猿的适宜栖息地面积;通过编写科普读物、组织知识竞赛、科学游憩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开展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地保护的科普教育工作,促进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提升。

  根据2020年12月17日IUCN和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等共同发起的《全球长臂猿保护网络倡议》,接下来国内外专家还将积极推进全球长臂猿保护联盟建设,将海南长臂猿和其他长臂猿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向常态化,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灵长类动物专家组小猿组正在为所有长臂猿分布国准备一系列的保护行动计划。这些保护计划将突出长臂猿的保护需求,为未来长臂猿的保护制定路线图。

  2020年4月21日,在白沙青松乡斧头岭,一只母猿带着幼崽活动。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南长臂猿保护总体目标

  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协调、资源共建共享、联合攻关的机制。基于自然的法则,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之以现代科技手段,在加强保护力度、没有重大自然灾害前提下,种群健康繁殖,并且实现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15年翻番和可持续增长,使海南长臂猿种群较快解除极度濒危状况。

   海南长臂猿及栖息地监测与数据库的建设

  (一)目标

  通过监测行动的开展,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开展大数据分析,为海南长臂猿后续的保护行动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短期(3年)行动计划

  1.在避免对长臂猿干扰的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体系。

  2.建设一支规范化、标准化的长臂猿监测专业队伍。

  3.开展先进监测技术研究,提升监测效率。

  4.统筹协调监测工作;整合监测数据,建立海南长臂猿系统化的监测数据库。

  5.在分布区内定期开展一次长臂猿种群大调查。

  6.加强对独猿的监测,及时发现新群体和主要活动区域。

  7.长期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对猿食树种物候的影响。

  8.基于公里网格对长臂猿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植物群落监测。

  (三)中长期行动计划

  1.开发个体识别技术,建立个体档案。

  2.进一步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相关的全方面监测和共享数据库建设。

   海南长臂猿的营养生态学和繁殖生物学研究

  (一)目标

  1.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全面掌握海南长臂猿营养生态学和繁殖生态学信息。

  2.为制定海南长臂猿紧急救助预案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

  (二)短期(3年)行动计划

  1.营养生态学:深入了解海南长臂猿的生态需求,包括栖息地选择及利用、食物偏好、营养需求。

  2.繁殖生物学:开展海南长臂猿的繁殖行为研究,了解其繁殖规律。

  3.种群遗传学:全面了解海南长臂猿的遗传背景、评估其遗传多样性。

  4.生理健康评估:开展疾病风险评估,建立疾病监测预警机制。

  5.捕食者与竞争对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的影响:全面了解海南长臂猿的天敌和食物竞争者。

  6.外部威胁因素分析:对海南长臂猿种群生存和复壮的影响。

  7.制定海南长臂猿紧急救助预案。

  (三)中长期行动计划

  1.探讨人工干预繁殖的可能性,择机在海南长臂猿近缘种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2.进一步开展海南长臂猿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修复和优化

  (一)目标

  扩大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范围,增强栖息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提高栖息地质量,增加海南长臂猿现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

  (二)短期(3年)行动计划

  1.评估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适宜性、承载力及受威胁因素。

  2.精准修复海南长臂猿分布区及周边退化生境。

  3.评估海南长臂猿分布区的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三)中长期行动计划

  1.修复海南长臂猿分布区及潜在分布区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现有栖息地斑块间的物理和功能连通性。

  2.修建生态廊道,使得海南长臂猿种群扩散到周边潜在分布区,以及霸王岭以外的其他国家公园核心区。

   海南长臂猿保护管理的协同

  (一)目标

  有效协同利益相关方,形成保护海南长臂猿社会合力。

  (二)短期(3年)行动计划

  1.构建起各利益相关方共生、共管、共护平台及其评估体系。

  2.推动建立海南长臂猿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3.建立海南长臂猿保护考核评价及奖惩机制。

  4.建立有利于以海南长臂猿保护为核心的国家公园整体保护的退出协商机制和补偿机制。

  (三)中长期行动计划

  建立良好高效的现代治理体系和各方协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