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归“巢”带来“珠光宝气”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通讯员 吴晓笙
王哲彬回家了。这位34岁的澄迈县金江镇宋岭村村民,曾因为贫困,留下一家老小,在异地他乡打工12年。而现在,包括王哲彬在内已经有10多名年轻人陆续归乡。日前,好客的村民沏上茶,坐在大榕树下,和我们聊起了往事、聊起了变化。他们说,回乡不是等着“挨饿”,县委、县政府将南墩村列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引导在外的致富能人回乡创业,发展珠宝加工产业,带动村民脱贫。
治“穷根”需把准脉
南墩村,下辖宋岭、南墩、村内3个自然村。宋岭村村口,是一座小公园,树林、竹林,还有鹅卵石铺的小道和水泥铺的小广场,干净整洁。村里的老人们在大榕树下喝茶、聊天,或者摸上几把牌。村的北边是工厂厂房,年轻人正在雕刻着宝石。
“一年前,村里还是另一幅模样。”澄迈县扶贫办主任刘青传当时进村考察,迎接他的是泥泞的土路,杂乱的草木,横流的污水、乱飞的蚊蝇,还有几头拱土找食的猪。
宋岭村,其实并不偏僻,紧邻县城,可为何经济如此落后,村庄如此凋敝?
“人均土地少。不知道为啥,村里人特能生男孩,兄弟几个长大娶妻分家,人均土地越来越少。”宋岭村民小组组长王仕育说,家里难以生存,村民开始外出打工。村子就是一个“家”,家里人少、也没人打理,越来越破旧脏乱,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
“外出务工,日子也过得清贫。”王哲彬家一共10口人,家里种了两三亩水稻和几百株橡胶,主要收入就依靠他在外打工。“一个月两三千元,除去生活费和春节回家的路费,剩下寄回家的钱并不多。”
为村庄找回“精气神”
南墩村的经济发展,只有两条路子,要么提高土地的亩产效益,要么发展非农产业。“但是,无论哪种,都需要人来做。”金江镇镇长陈亚亲说,脏乱的村庄,不仅外面的姑娘不愿嫁进来,就是本村的人住着也不舒服,一些有能力的人出去就不回来了。
南墩村的扶贫,从改善人居环境着手。澄迈领导干部们,首先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掉垃圾、规整杂草,让村庄清清爽爽。然后,整合了扶贫、水务、交通等10来个部门资金,为南墩村完善了基础设施。
“短短几个月,曾经的杂草成了公园,曾经的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曾经的乱石堆上建起了篮球场。”王仕育说,解决了村民出行、饮水、休闲娱乐等问题。
南墩村开始变得漂亮起来,也找回了“精气神”。整村推进不仅是各个部门的资金“握指成拳”,也让村民们“握指成拳”,有了凝聚力。
“在推进中我们发现,村民非常支持,都参与进来。宋岭村80多户村民自发捐款5万多元拓宽村道。”陈亚亲说,通过微信群,不少在外做生意的村民看到村庄的变化,也纷纷回来,其中一位搬离村庄30多年的村民,说要搬回来住。
引回致富“领头雁”
“不少农户贫困的原因就是思想观念滞后,如果只是给几只猪苗羊苗,最后卖了钱又返贫。”刘青传说,需要引进能人,带着贫困户发展,改变他们的观念,拓宽他们的发展思路。
外出村民愿意回来,南墩村的扶贫成功了一半。陈亚亲说,调查发现,宋岭村不少人在外打工做珠宝加工,部分发家致富自己做生意,把他们引回来,就可以在村里发展珠宝加工产业。
王锦就是其中的一位。澄迈县委、县政府拨付创业启动资金,帮助建设厂房,鼓励王锦等人回乡创业。
今年2月,宋岭村“海南珠宝第一村”的奠基仪式顺利举行,并由村民集资成立海南宋岭珠宝有限责任公司,王锦任董事长。并且还成立了合作社,村民可以选择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自愿入股。
王哲彬回家,在村头的加工厂里做珠宝加工,一块块五色石头在他的手中,被雕刻成了狮子头、鸟儿等。“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还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做些农活,可支配的钱比在外面打工多了。”王哲彬说。
王仕育说,珠宝加工已经解决了10多户农民就业。未来,将以宋岭村为中心,带动辐射周边村庄,打造一个集农业观光、珠宝加工、民宿、购物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本报金江6月27日电)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6月28日 A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