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诸多优势难显现 生态循环农业如何转起来(图)
位于定安县龙湖镇的南科食用菌栽培基地,为解决废料处理问题,与热科院合作研发出菌包废料堆肥技术。海南日报记者陈元才特约记者司玉摄
屯昌梦幻香山芳香文化园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施用有机肥,让柠檬价格提升两三倍。海南日报记者陈元才通讯员邓积钊余军军摄
核心提示
“做农做农,总被价格捉弄。”近年来,黄大山常常把这句口头禅挂在嘴边。6月26日下午,他一边唠叨着,一边将软管接好,打开电泵,几分钟后,一股乌黑浓稠的沼液被抽至坡顶,再顺势往低处流淌,很快便覆盖到了一株株豆角苗的根部。
黄大山擦了擦布满灰尘的沼气井,井盖上的一串数字“2004”显得清晰起来。在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坡仑自然村,像他一样发展“猪-沼-菜(瓜、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农户约有几十户。通过那串数字可得知,这样的模式已经持续了13年。
生态循环农业想做到既循环又经济并不容易。黄大山的烦恼,源于自己所售卖的瓜菜以及生猪价格的不理想,“不过,我们自己动手养猪,成本低,亏得也少,像那些雇人打工、规模不小的养猪场,亏得才厉害哩!”
在距离坡仑村不到10公里的云龙镇办内村,村民周永岛便经营着一家“雇人打工、规模不小”的养猪场,但他并未显得愁容满面,“生态循环农业环节多,盈利点也多,即便今年猪价走低,我的荔枝也能卖出好价钱。两边一平账,还能挣上近50万元。”
同样以“猪-沼-菜(瓜、果)”模式发展生产,黄大山和周永岛的区别,既体现在对生态循环农业的理解上,又体现在对市场信息的分析上。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猪-沼-菜(瓜、果)”模式在我省已发展多年,相比内地省份,这种模式对全年可产沼气且产气率明显偏高的海南而言十分适用。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我省已累计发展农村沼气用户逾44万户,配合其他沼气工程,每年可产出的沼气超过3.6亿立方米,处理畜禽养殖粪污总量约312万吨。
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其他模式也纷纷在海南“露脸”,节约成本、减少污染、恢复土壤肥力等优势凸显。但不可忽视的是,我省生态循环农业整体步伐相对迟缓,前期投入成本高、技术门槛高、人才紧缺等等,仍在制约着各类模式的有效实践,也让相关部门在“把脉开方”时感到并不轻松。
A
粪污制成的肥料成了“抢手货”
6月26日,在办内村一条碧绿的小溪里,几只鹅正划水争逐,而距此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座容纳了2000余头猪的养猪场。这就是周永岛的养猪场。他看出记者的疑惑,笑着解释:“在这条小溪边,你闻不着那股‘熟悉’的恶臭吧?因为养猪场内产出的粪污均已得到资源化处理。”
周永岛边走边介绍,2008年,他在政府的扶持下,一边兴建养猪场,一边建起容量为500立方米的厌氧发酵池、容量为250立方米的储气柜等。养猪场产生的粪污经过厌氧发酵,部分被制成沼液、沼渣等有机肥,还于土地滋养作物;部分被提取成沼气,免费供给周边150余农户生火做饭。
“用有机肥种出的作物品质好、市场俏,符合当下绿色健康食品的潮流。”周永岛说,现在周边的种植户纷纷找他要肥,“没想到,这些粪污制成的肥料反倒成了‘抢手货’。”
要放在5年前,说生猪粪污能制成肥料,并受到热捧,定安县龙湖镇居丁村村民冯推经可不相信。“我们村有超过100户村民养猪,过去,夏天的猪圈是大家的噩梦,连我们养殖户自己都不愿靠近。”冯推经说,当时的猪粪大多不经处理,被随意堆积在房屋四周,导致晴天时臭气熏天,雨天时粪水横流。
转变发生在2013年,随着居丁村进行整村推进工程,原本建在房前屋后的猪圈被统一拆除,并挪至环村路周边。随后,通过推广建设沼气设施,“猪-沼-菜(瓜、果)”模式开始在此生根发芽。
冯推经指着猪圈旁的一道暗渠告诉记者,现在,养猪产生的粪污将通过这条收集沟,统一流入地埋式厌氧池和发酵池制肥,“这样一来,不仅房前屋后的恶臭消失了,我们农户每年还能省下近千元肥料钱。”
“近年来,传统农业总量不大、结构不合理、亩产效益差等问题日渐突出。”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黄正恩指出,随着资源下限和环境上限这两个“夹板”越夹越紧,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道路是大势所趋。
方向虽然明确,但选哪条路、如何走,都需要经过谨慎的思考再“落子”。
“除了常见的‘猪-沼-菜(瓜、果)’模式,我省还有‘秸秆-基料-食用菌’、琼中桑蚕业循环经济模式、橡胶林下‘竹荪-蚯蚓’循环种养模式等。”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从中挑选出更适合各地发展的模式,省农业厅已于今年6月印发了相关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征集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模式,预计在年底前进行推介发布。
B
诸多优势为何难以显现
在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看来,生态循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让利益机制“站稳脚跟”,实现既循环又经济,否则推广起来很困难。以“猪-沼-菜(瓜、果)”模式为例,如果缺乏规划,不根据市场情况选择作物品种,及时调整猪的出栏时间和数量,那么生态循环农业所具备的多点“生财”、利益环节“此消彼长”的优势,就难以显现,甚至还会出现环节之间相互拖累、“挣得不多,亏得不少”的情况。
“每卖出一头猪,
便亏损100多元”
作为较早一批践行“猪-沼-菜(瓜、果)”模式的“老手”,黄大山这些年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在瓜菜的种植选择上时常左右为难。
“去年豆角的收购价不理想,我便减少了豆角的种植面积。可谁知道,今年豆角价格翻了几番,多种的几亩辣椒让我亏了6000多元。”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来,黄大山在8亩田地里混种过柚子、香蕉、苦瓜等,收益均不稳定。但他也坚信,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多种一两种瓜菜可以降低亏损风险。”
今年持续走低的生猪收购价,也让黄大山感到头疼。“我养的猪,每斤成本要6.9元,但眼下收购价却只有6.4元每斤。”
同村的郑大姐也说:“近些年猪价波动大,我已经放弃养猪了。但他们这些人家都装了沼气设备,不养猪怎么制肥?”
在另一边的办内村,虽然猪价走低对周永岛的整体收入影响不大,但他也表示,算上人工等成本,眼下自己每卖出一头猪,要亏损100元以上。“猪价的大起大落,难以捉摸,让我们养殖户在扩大规模时难免投鼠忌器。”
动辄数百万元投入,
让“第一步”并不容易
除去市场原因,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多存在前期投入高、技术门槛高等特点,让参与者在迈出“第一步”时并不容易。
位于定安县龙湖镇的南科食用菌栽培基地,每天可产生近1吨的菌包废料。为解决废料处理问题,基地自2015年起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合作,目前已研发出成熟的菌包废料堆肥技术。
“在生态循环农业链条中,每一环节产生的废料往往需要进行再处理、再转化。”基地负责人吴孔利说,若直接用蘑菇废料养猪,猪可能会出现腹泻、感冒等病症,所以技术人员需要将蘑菇废料进行发酵,并经多次实验找出蘑菇废料和饲料的最佳配比,再将其混合喂猪。
“这一过程中,生态循环农业科研投入成本高、研发周期长等问题便凸显出来。”吴孔利坦言,在过去的一年中,南科食用菌栽培基地已经投入了逾百万元科研经费。
周永岛也表示,他建设的沼气工程设施总共耗费130万元,自己负责出资10%,并每年投入1万多元进行维护,“如果发生需耗费数十万元维修的大故障,那将给我带来很大打击。”
建立模式不难,
难的是如何稳定收益
对于个体农户而言,由于缺乏技术和指导,让一些人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时出现了问题难解决、态度不积极等情况。
屯昌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黎汉强点出了一个问题:使用禽畜粪污制肥时,部分地区的农民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在处理沼液时易出现发酵成熟度不足等问题。“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硫化物、一氧化碳等有毒性物质,用以浇灌农作物时,会出现烧苗等现象。一些农民在使用沼液后,作物产量不增反减,积极性也因此降低。”
长泰村党支部副书记詹道强担忧地说:“今年,坡仑村100多户村民中只余下30多户专职务农,善于学习的青年农户愈来愈少。”他认为,建立模式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农户学到种植、管理技术,获得稳定的收益,从而提高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由于发展规模偏小、很难看准市场等原因,农户们不宜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时选择单打独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勤奋则认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应以企业为主,引导企业多带动周边农户,多和科研院所、高校建立联系,及时获取前沿信息,吸纳专业人才。
C
循环和经济
如何兼得
在今年5月举行的2017年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潘灿平说:“农民采取绿色防控等手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投入成本必定增加,但农产品的品质优势如未在价格上体现出来,就容易挫伤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他表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抓好品牌建设,即通过为农产品贴上“绿色”“健康”等标签,挖掘产品的内在品质,促价格提升。
和李勤奋一样,潘灿平也强调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时要注重以点带面,“政府要做好引导,支持部分企业先行先试,农民只有看到生态循环农业赚钱了,才有更多的参与积极性。”
如何以点带面?位于万宁市兴隆镇的“中国·兴隆有机咖啡种植基地”作出了一些尝试:2016年,该基地及相关公司与万宁市233户农户签订协议推广“猪-沼-果”模式。基地无偿为农户提供种苗、有机肥、技术,同时保证在果品成熟后,以12元(政府出8元,企业出4元)每公斤的价格进行收购。
基地负责人文海燕表示:“截至目前,我们的生态循环农业已经辐射了近500户农户,并通过农旅结合,打造出了融咖啡、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园区。”园区的建成,也提升和拓展了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
在屯昌梦幻香山芳香文化园,游客们在游玩之余,还能选购到新鲜、原生态的柠檬制品。园区总经理助理宋圣根表示,“通过施加有机肥,主打‘绿色’‘健康’品牌,我们的柠檬售价已提升至普通柠檬的两到三倍。”
记者注意到,这两处地方所使用的有机肥大多不依靠自家生产。其中,芳香文化园所用的沼液,由屯昌县政府组织力量定期从该县的养猪场运来;有机咖啡种植基地则是在收集自家生猪粪污的基础上,到万宁市和乐镇等地的养牛场收集牛粪沤肥。
在屯昌等市县,传统的覆盖面窄、辐射能力弱的“小循环”系统,正在相互联结,向涉及面广、辐射力强、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循环”系统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服务显得尤为关键。定安通过连年拨出专项经费,培训沼液管理和沼气设施安装、维修服务等专业化服务队伍,以及推广村级管理员制度,将更多农户急需的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打通技术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人才紧缺问题,我省把目光对准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自2014年至今,已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约3万人。”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我省将预计招收农民中专生1000名,而去年培训的1238名基层农技人员,预计已辐射周边农户超20万户。
据了解,今年5月成立的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科教创新与推广联盟,目前已吸纳行业专家共300余人。这些专家力量的注入,将在生态循环农业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省生态循环农业目前发展还不够平衡,各市县对生态循环农业‘怎么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透露,省农业厅已于近日起草了《海南省2017年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计划安排资金2亿元,在屯昌、文昌、琼海等9个市县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根据试点市县产业特点、资金需求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