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用“脱贫之星”榜样的力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19.10.2018  22:06
陵水用“脱贫之星”榜样的力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用奋斗实现脱贫梦         10月17日晚,陵水黎族自治县2018年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表彰晚会在陵水县人民会堂举行,黎秋明、周忠仁、黎大雄等10人被评为“十佳脱贫之星”。海南日报记者武威通讯员胡阳摄       “感谢政府和我的帮扶责任人,是他们帮我坚定了脱贫的决心和信心,最终实现脱贫。”在10月17日举行的2018年陵水黎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表彰晚会上,获评为“十佳脱贫之星”的陵水本号镇中央田村村民符益祥的一番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当晚,包括符益祥在内的10位“脱贫之星”,向大家讲述了他们奋斗的故事,以自强不息的榜样力量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仔细梳理每一位“脱贫之星”和贫困“搏击”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拒绝“等靠要”,以奋斗实现脱贫梦。     “村里组织收看电视夜校节目,我每期都会去看,镇里、村里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我都会去参加。他们教我们技术,有了技术我们不愁做不好产业。”来自本号镇中央村的“脱贫之星”黄阳雄说。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黄阳雄积极参加镇、村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通过种植冬季瓜菜、槟榔,养殖黄牛、鹅及农闲之余打零工等脱贫致富。     本号镇长埇村“脱贫之星”黎大雄也十分好学。“有问题就要去问!”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黎大雄经常虚心向帮扶责任人请加脱贫致富方法。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黎大雄和妻子利用家里的土地种植圣女果,遇到技术问题都会去问、去学。“阿雄两公婆真的很拼,说到做到。”在长埇村,提到黎大雄,总能换来乡亲们的称赞。     提蒙乡远景村高坭村民小组村民黎秋明也曾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贫困户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心里觉得不是滋味。”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改变家里贫困的状况。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毅然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到文昌学习养鸭技术。2016年下半年,黎秋明和妻子沟通后,回到家乡着手发展养鸭产业。一年下来,除去成本,黎秋明净赚2.4万元。2017年,黎秋明一家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如今,村里的人都称黎秋明为“鸭司令”。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其他贫困户经常找他取“养鸭经”,有的也发展起了养鸭产业。黎秋明坚定地说:“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我们要靠奋斗摘掉‘贫困帽’。”     “扶贫必先扶志,进而扶智。”据陵水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陵水积极组织脱贫户收看电视夜校节目,贫困户平均参学率99%以上;累计组织扶贫对象3747人(次)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组建了扶志志愿服务队、农技推广志愿服务队、医疗救助志愿服务队、教育扶贫志愿服务队等4支队伍开展进村入户宣传。     此外,陵水还积极学习外省经验,在本号镇乐利村、英州镇大石村、提蒙乡远景村、文罗镇等地开设近10家“爱心超市”,以贫困户内生动力算积分、换商品,千方百计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海南日报椰林10月18日电)     “十佳脱贫之星”介绍     符益祥(本号镇中央村)     树立脱贫信心 用双手改变生活     符益祥是陵水本号镇中央村村民,过去,因孩子上学、妻子患病,生活十分拮据。2014年,他们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符益祥的帮扶责任人根据他肯吃苦能干的特点,建议及鼓励符益祥种植陵水女果,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在帮扶责任人的建议下,符益祥在2017年5月向农信社贷款5000元购买了300只小鸭及甜玉米种苗。之后他全心扑在产业上,开始发展养殖和种植业。两个月后,鸭子全卖光了,紧接着采摘了3400斤甜玉米销售,两项加起来的纯利润达10280元。     “既然挣钱,那就要加大投入。”据符益祥介绍,2017年9月,干劲更足的他再次投入了1.5万元贴息贷款,承包了6亩耕地开始种植圣女果,进一步扩大创业规模,他和妻子两人在田地搭起了小帐篷,吃住都在田地,全身心投入创业。     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2017年符益祥家庭人均收入达7733元,他主动提出脱贫。脱贫后的符益祥不忘回报社会,经常把他的脱贫经历讲给村里的贫困户听,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脱贫致富,靠双手改变生活。     黄阳雄(本号镇中央村)     致富靠双手 勤奋感染身边人     陵水本号镇中央村村民黄阳雄,是2014年6月第一批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对象。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发挥自身能力,努力拼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黄阳雄介绍,以前由于妻子患肾结石病,家中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全家的经济支出只能靠他一人打零工、种瓜菜收入维持,生活十分艰难。     “村里组织收看电视夜校节目,我一期都没有落下。”被纳入贫困户后, 黄阳雄积极参加镇、村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收听收看电视夜校节目,学习种植养殖技术,他说,“相信有了技术,我们的收益也会跟着提高。”     如今,黄阳雄通过种植冬季瓜菜、槟榔,养殖黄牛、鹅以及参与到村办企业的豪猪养殖产业中,家庭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此外,他还担任了村里的水电工,每个月能领上1000元工资。     2017年,黄阳雄家的家庭人均收入已达到5420元,他主动申请退出精准扶贫。他身上勤劳、不畏艰辛的精神,感染着他人,他也成为其他贫困户心中学习的榜样。     黎大雄(本号镇长埇村)     知识挖穷根 好学能致富     黎大雄是陵水本号镇长埇村人,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2017年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远超过了贫困线标准3305元,成功脱贫。     “有问题就要去问!”这是黎大雄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生活中,他虚心向帮扶责任人学习脱贫致富门路,向种植大户、农机人员学习种植技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合理利用家里的土地发展圣女果产业,取得不错的收益。     为了积攒产业发展资金,圣女果收园后,黎大雄没有闲下来,而是选择外出务工,直到冬季瓜菜种植季节,再返回家中继续种植圣女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打工、种植积攒下来的资金和镇政府支持的1000株圣女果苗,他的圣女果种植产业规模得以扩大。     2016年,依靠种植圣女果和养猪,黎大雄家一年收益达4万元。2017年,积攒下一定的积蓄后,黎大雄没有等靠政府的危改房资金,而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自建房子。     “上学改变命运,知识挖掉穷根。”黎大雄说,他会严格要求孩子们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回报社会。下一步,他计划继续种植圣女果和养猪,不仅要脱贫更要致富,实现小康生活。     黎道权(本号镇军昌村)     依靠种植摘掉“贫困帽”     家住陵水本号镇军昌村的黎道权,因家中缺少劳动力,主要经济来源为4亩耕地和打零工的收入,在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扶贫工作开展后,得益于陵水扶贫先扶智的做法,黎道权内心的想法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过去“拿东西到市上卖,会被别人笑话” 变成 “我要养鹅、养豪猪,我要贷款建猪栏,我要脱贫不想当贫困户。”     黎道权介绍,自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开播以来,他每期不落,认真听各位老师讲脱贫致富的生动案例,了解农村致富能手的经验与做法。此外,他还积极参加镇政府、村委会组织的脱贫攻坚参观考察活动,带着自身学到的理论知识到实地参观学习。     缺乏资金是黎道权创业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黎道权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向农信社贷款,利用住宅后面槟榔园空闲土地种下香蕉及菠萝蜜,发展林下经济。同时,在槟榔园内划出一块区域,饲养鹅、鸡等家禽,增加收入。     家庭收入从原来的一年4000多元,到2017年底变成了年人均纯收入4800多元,还按时还了农信社的贷款。黎道权表示,下一步,他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致富,努力让生活更红火。     李华洪(本号镇中央村)     勤劳实干实现“脱贫梦”     家中有患甲亢和胃病需长期打针吃药的妻子,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需要一定的生活开销,陵水本号镇中央村村民李华洪在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扶贫工作开展后,李华洪的帮扶责任人根据他的家庭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措施——李华洪为人朴实能干,也能虚心接受新知识,鼓励他外出打工,辅以种植出售农作物。     在帮扶人的引导下,李华洪开始种植朝天椒和长豆角,通过悉心地照顾,农作物获得了不错的收成,为家庭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而空暇之余他也不闲着,到荔枝园打散工,增加收入。     2017年李华洪家人均收入达3435元,已达到脱贫标准。“谢谢党和政府,谢谢我的帮扶人。”李华洪坦言,在脱贫这条路上收获很多,享受到辛勤劳动的成果感觉很好,现在家里人也比以前开心和安心了。     如今,李华洪还当起了中央村委会的扶贫信息员,在工作中,他常常与其他贫困户分享自己的脱贫心得,互相鼓励打气,坚定脱贫致富信心。     周忠仁(隆广镇广新村)     贫困户变万元户 日子越来越红火     “2017年以来,我家通过‘忠仁谷鸽’产业和养殖猪,收入14800元,这样的收入我们以前从没有过!” 陵水隆广镇广新村村民周忠仁激动地说。     周忠仁家在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开展后,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他大力发展鸽子养殖产业,实现了贫困户到万元户的“华丽蜕变”,并于2016年底成功脱贫。     据周忠仁回忆,过去十多年来,他在简易木棚里零散养殖鸽子等家禽,收益微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向帮扶人透露自己有养鸽经验,发展鸽子养殖产业是自己的梦想,但由于资金短缺,没有销售渠道,加上身患疾病,养鸽产业之梦一直都只是一个“空想”。     帮扶责任人得知他的意愿后,帮助他搭建鸽舍,并指导他打造“忠仁谷鸽”品牌。在周忠仁的精心照料下,鸽子肉质鲜美,受到顾客欢迎,每月订单不断,供不应求。     除了发展鸽子产业,周忠仁还被聘用为镇耕地保护协管员,其妻子被聘用为镇“双创”协管员。夫妇俩十分珍惜就业机会,勤勤恳恳工作,加上鸽子产业日益红火,一家人的收入稳步增收。     胡金翠(群英乡芬坡村)     孝顺女儿带领全家脱了贫     陵水群英乡芬坡村村民胡金翠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在她大学毕业前,父亲因肝癌离世。毕业后,为了还清父亲医药费欠款,她去三亚打工。一天夜里,母亲突然晕倒,为了不让母亲老无所依,生病没人照顾,胡金翠选择回到了村里。     返回家乡的胡金翠开始学习割胶,打农药,种植菠萝蜜、冬季瓜菜、槟榔,养猪,酿酒等,三年内,她完成了许多过去自己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事业,也尝遍人生的甜酸苦辣。     爱美之心姑娘有之,胡金翠也不例外。看到同龄的女孩穿着漂亮的衣服,她心里非常羡慕,但她总是把这种心思压在心底,把挣来的钱全部精打细算补贴家用、偿还债务。在快坚持不下去之时,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告诚自己:“坚持、坚持,要坚强。”     “尽管每天早出晚归,但看到能多挣点钱补贴家用我还是特别开心。” 她说。在胡金翠的努力下,这个家庭实现了脱贫。     懂事的胡金翠说:“最开心的事情是我终于把爸爸妈妈生病欠下来的钱还完了。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孤独,我离开三亚回到村子里虽然错过了很多在外发展的机会,但每天能陪老妈吃饭唠嗑,这就值了。”     符海春(提蒙乡远景村)     发展产业+打工 生活充满新期待     “过去我和妻子到处打零工,收入很不稳定。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加上我的胃不好,经常得吃药,所以经济很困难,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苦。”回想起以前的日子,陵水提蒙乡远景村村民符海春直叹气。     在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他和妻子内心希望能发展产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摆脱贫困。而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符海春和妻子开始种植圣女果、豆角、南瓜。     为掌握种植技术,符海春积极报名参加政府开办的种植技术培训班,并主动与村民交流学习,积累经验。通过不懈努力,符海春种的瓜菜和水果有了起色。     除了种植,他和妻子利用零碎时间就近打工,在荔枝采摘的季节帮助其他农户采摘荔枝等。2017年底,符海春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将近4000元,顺利脱贫。     脱贫后,符海春继续发展产业,承包村里闲置的土地,扩大圣女果、芒果种植面。“等两三年后这批芒果挂果了,我们的生活会更好的。”符海春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黎秋明(提蒙乡远景村)     敢干“鸭司令” 念起养殖致富经     由于文化水平低,母亲年迈,家中还有3个在校读书的孩子,尽管47岁的陵水提蒙乡远景村村民黎秋明和妻子早出晚归、勤劳操作,但靠着一亩三分地,还是难以改变家庭拮据的困境。2014年,他家被列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年,在朋友的介绍下,黎秋明到文昌帮人养鸭。两年多时间里,他用心钻研养殖技术,积累了一些养鸭经验。2016年下半年,黎秋明和妻子沟通后,便立即回乡发展养鸭产业。     筹本钱、修鸭塘、买鸭苗、找合伙人……黎秋明夫妇在自家的水塘边搭起了帐篷,向亲戚朋友借了2.5万元,买了千只鸭苗后,便和村里的朋友搭伙养起了鸭子。尽管第一次养鸭利润比较微薄,但也让黎秋明尝到了养鸭的甜头。     在帮扶责任人吴何成的积极引导下,2017年,黎秋明采购了3000只半成商品鸭扩大规模养殖。一年下来,除去成本,黎秋明净赚了2.4万元。2017年,黎秋明一家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如今,村里的人都称他为“鸭司令”。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其他贫困户经常找他取“养鸭经”,有的也发展起了养鸭产业。     陈丰(本号镇祖关村)     掌握技术脱贫快 争当村民好榜样     陵水本号镇祖关村巩固提升户陈丰家现有4口人,因为大儿子上大学要花钱和缺少产业发展资金致贫,2016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近年来,陈丰积极接受和配合帮扶责任人实施脱贫措施,通过参加脱贫致富夜校和其他途径学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致富技术,积极参加水电工技术培训。     掌握了水电工技术后,陈丰被聘为村委会的水电工。此外还积极在社会中承揽一些家庭小型水电工程。两个孩子相继完成学业后分别就业,家庭由此有了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2017年初,他家把积攒的4万多元投资“五脚猪”养殖,建起了160多平方的猪棚,养了母猪8头、猪苗先后有50多只,肉猪出栏了3批。许多贫困户受其影响也相继建起了猪棚,发展“五脚猪”养殖和庭院经济。     2017年底,陈丰又筹集了1万多元建起了简易的厨卫房和屋前遮阳铁棚改善自家的生活条件,如今陈丰家“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而他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被作为脱贫致富的模范典型上了村委会的宣传栏中,在广大贫困户和村民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海南日报记者 林晓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