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是定向调控的延续并非强刺激
央行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决定最近两天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由于此次降准的幅度超出了多数人的预期,因而一些境外人士认为,中国此举属于有意大水漫灌,某种程度上已经属于货币政策的量化宽松。
事实果然如此吗?在笔者看来,中国并非放松货币,而是针对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压力所做的调控,虽然看似一次超预期的全面降准,但其根本并非让市场流动性四溢,也不是所谓的强刺激。据推算,此次央行下调1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释放的流动性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考虑额外定向多降的部分,释放的流动性规模约1.3万亿元。但这一万多亿元在哪些方面会被对冲掉呢?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在外汇占款少增约1万亿元人民币的背景下,普降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大致可以对冲外汇占款少增所带来的影响。额外定向多降的部分又会流向哪里呢?从央行的决定可以清晰看到,这一部分资金将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持力度。因此,大量货币并没有发生“水漫金山”的现象,货币政策总体仍然处于中性状态。
从宏观经济来看,全面降准的出发点也更多是针对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速降至7%而为,因此,即便是一次全面降准,也更多体现为提振经济的一次定向调控,甚至是去年以来定向调控的延续。
事实上,从去年以来,无论是中国领导人的言语表态还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实际操作,都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去年以来已经转向定向调控,从去年的两次定向降准就可见一斑。而今年以来李克强总理更强调了定向调控与区间调控的意愿,即在资金流向上更为精准的定向,在经济增速方面进行区间范围内的调控。
之所以这一次全面降准的幅度超出多数人的预期,也可以从中国经济增速来分析一二。仅仅在一个月前的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增速保持在7%左右,一个月后的第一季度数据就出乎许多人的预期,中国经济增速在第一季度即回落到了所提出的7%的目标,而去年年底的数据表明,去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4%。这其中传递了几个信息:一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比预期的要大;二是经济增速回落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三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无法替代传统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失去的GDP,比如淘汰落后产能、进行节能减排降耗等环保升级。
从目前来看,如果不出台超预期的一些定向调控,则可能无法有效阻止经济下行的压力,无法有效减缓经济增速的回落速度。若第二季度出现更低的经济增速,则中国想在下半年希望经济回稳并保持全年7%的目标将很难实现。这一点,连在华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20日亦发表报告认为,中国目前采取的调控措施目的是“在改革中实现经济的温和增长”,而非大幅度刺激经济。
如果从预期来看,则中国此次降准早就在国内外机构的预期之中,唯一出乎意料的只是降准的幅度而已。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境内外机构就纷纷预测2015年中国会有三次甚至更多次降准,如果仅因为一次降准的幅度超出预期,就推翻原有的降准预期,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如果从更早一点的去年9月份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来看,会议鼓励G20各国继续采取更多政策措施,以实现到2018年使G20整体GDP规模额外增长2%以上这一目标的要求。
综合来看,中国此次超预期的降准说明中国在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各种压力,也在积极采取措施稳定经济增长。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并非在搞什么量化宽松,也不是在搞什么强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