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今秋首场京津冀雾霾“阻击战”

10.10.2014  13:47

   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中国网事”记者吕福明 方问禹 倪元锦 陈弘毅)连年雾霾,今又雾霾。随着京津冀地区连日来再度深陷雾霾之中,上述地区已经陆续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2014年秋天的第一场“霾伏战”挨着黄金周的尾巴打响了。

   大伙不禁要发问:雾霾天为何来得这么早,这些年治理雾霾治出成效来了没,紧急应对措施管用吗?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网事”记者带您直击今秋首场雾霾“阻击战”。

   一问:今秋首场雾霾为何来得这么早?

   9日上午,北京市区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不少地方的能见度不足500米,行人也纷纷戴上了口罩等“防霾神器”。下午14时,北京市气象局升级发布“霾橙色预警”。此前一天,北京已经启动了下半年首个黄色“空气重污染预警”,预计全市9日至11日将持续“5级重度污染”。

   同一天,天津市中心六区和周边区县的主要街道上,机动车行驶缓慢,随处可见戴着口罩遮掩口鼻的“上班族”。

   10月份刚从广州来到天津探亲的市民陶美英说,这几天都不敢开窗户。今年54岁的她对雾霾天气尤为敏感:“咽喉感受到了明显的刺激性,呼吸都不顺畅。”气象专家分析称,天津出现秋雾的频率或将越来越高。

   而河北省廊坊市也对该市交通进行临时管控,并实施尾号限行措施。9日,河北省保定、邢台等地的空气质量更是一度“爆表”。

   气象专家认为,本次污染具有上升速度快、污染浓度高、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根据9日5时气象观测图,京津冀全境能见度几乎都小于1公里。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廖晓农称,无风、高湿、秸秆焚烧是今秋雾霾“提早报道”的主要原因。

   “仅有的风还是南风向,将区域污染物汇聚。8日早晨短时降雨增加了空气湿度,在‘稳定天气背景’下叠加了颗粒物的吸湿增长效应,污染物浓度进一步上升。”廖晓农说。

   此外,专家认为“秸秆焚烧”也是本次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据环保部对秸秆焚烧的卫星遥感监测,北方地区逐渐进入秋收季节,国庆期间部分省市秸秆焚烧集中。这种本可人为减少的“特殊污染源”加重了雾霾。

   二问:治霾“治”出效果了吗?

   公众对“蓝天”期待已久。相关部门对雾霾“宣战”,相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细则也已经陆续出台实施。那么,这些举措是否已经出成果了?专家指出,治霾是一场“持久战”,社会形成“共识”但更需要“落实”,既需节能减排、改变能源结构,更要严格执法。

   去年9月17日,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建立了由北京市牵头的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的“六省区市协作机制”。

   北京市环保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处长李立新说,过去一年间,相关部委出台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等,在政策上对联合治霾给予保障,推进了区域治理步伐。

   据天津市环保局局长温武瑞介绍,天津也制定实施了《清新空气行动方案》,从结构调整、污染控制、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统筹考虑,以控煤、控车、控尘、控污和控新建项目污染为重点,综合治理工业源、面源和移动源。

   相关治霾举措也在一一落实:北京、天津已于今年1月和7月先后大幅提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收费标准。

   然而,大气污染不限于“一城一池”,其治理也并非“一朝一夕”,治霾形势依旧严峻。当前,环境承载与污染排放失衡,在业内专家看来,是“资源”和“消费”冲突的延续,体现着“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只追求对环境承载的‘资源’供给增加,不对污染排放的‘消费’需求进行管控,是‘头疼医头’,‘消费’恐成脱缰野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徐基仁说,启动经济手段治理大气污染,已到必要时刻。

   例如,河北的排污收费标准与京津反差巨大,其四项主要污染物收费标准,仅为京津的两至三成。业内人士担忧,京津冀交接地,恐将频现化工企业转到河北的“排污收费洼地”,导致部分企业宁可缴纳排污费也不积极治污。

   排放标准存差距、认识水平欠到位、治理力度打折扣、基层环保执法部门频遭“闭门羹”、检查对象作弊及冒充负责人阻挠执法、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等现象频发,甚至“花钱作假买合格”……多方面现象正在制约“协同治霾”。

   三问:紧急应对举措得力吗?

   雾霾来了,京津唐等地紧急应对,多地实施限号等措施。8日起,天津市启动重污染天气蓝色(Ⅳ级)预警应急响应,提醒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以及过敏性疾病患者应当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

   “中国网事”记者9日中午在北京市区看到,街头车辆虽较上班高峰期有所减少,但浓重的雾霾天气从感观上感觉不到好转的迹象。在宣武公园,仍然有不少市民在此休闲,许多人还在林中空地上跳起舞蹈。市民李军说:“这样的雾霾天,尽管心头有阴影,但这么些年下来,多少有些‘见怪不怪’了。”

   有北京市民表示,治理雾霾是个综合工程,感觉应急性的防范措施作用不大。

   专家认为,从技术层面来看,重污染天气应急仍有瓶颈待破。如重污染天气预警尚处于起步阶段,精确性有待提高等。天津市环保局副局长赵恩海认为,空气质量是否达到应急预案启动标准,是基于对环境以及气象条件,未来72小时或24小时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但目前预测未来几天内空气质量是否达到重污染级别,还存在一定误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健认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涉及部门广、协调程序多、社会影响大,造成应急响应速度慢。除了环保、气象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还直接涉及交通、港口、卫生、教育以及综合执法部门,间接涉及发改、水务、园林、监察局等部门,各个环节响应预警,也都需要时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重污染天气预警的精确度不高,也客观上打击了部门联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