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锦绣映碧海——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综述
一片锦绣映碧海
——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综述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尹建军 特约记者:朱荣 黄悟 特约通讯员:何贤伟)
阅读提示:海南省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2001年正式起步,2006年以来不断加速。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25个,共计新增耕地面积11.7万亩,在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城市建设用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全省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占补平衡。 2011年12月中旬,本报记者一行自北向南,从海口进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乐东、三亚,继而折回陵水、万宁,走访了九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目睹了土地开发整理如何为琼州大地锦上添花,为海南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土地基础保障。
海南省具有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年平均气温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稻可三熟,菜满四季。在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将国家热带农业现代基地建设战略中的冬季菜篮子基地建设、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纳入全省土地整理规划之中。在“质”的方面,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能,改善热带高效农业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大面积复垦灾毁农田。
“三好”才能将地力最大化
澄迈县金江镇北插村及大丰镇盐丁村,是一个土地开发项目,规模819公顷。水泥硬化的一级田间道,让汽车直接开到田头。2000亩错开上市季节的香蕉生机盎然,油亮的巨叶折射着午后的阳光,远处400亩水面的水库泛着波光,泵站、主水管、灌溉橡胶喷带一应俱全。
这个项目的资金来源是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业主所缴交的耕地开垦费,总投资1410万,项目2009年9月动工,12月完工。澄迈县土地储备整理中心采用工程、生物措施,将废弃多年的油棕地及荒地开发整理为高效水浇地,补充耕地面积333公顷,除平衡相挂钩的海南中线高速公路建设所占用耕地243公顷外,还储备了可用于先补后占的耕地指标89公顷,为澄迈县未来的建设项目作好了补充耕地准备。
澄迈县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周招畅总结说,只有“三好”,即土地开发整理好,种植公司经营管理好,农民种好管好收益好,才能把农地效益最大化。
政府投资开发整理农村集体土地,农民得实惠。龙头企业种植公司示范经营,作为一个平台,为农民兑现了实惠。
“公司2010年租了2000亩土地,农民每亩的年租金由170元增加到550至600元,这一笔收入差不多100多万;全村固定在公司做“农业工人”的有70至80人,月均工资1500元;短工的用工量为全年2300人次,日工资70元,工作量为7至8亩地,几乎全村的农民都得到了保障与实惠。” 北插村土地承包大户罗孔东说。
这对人人都有好处的事,还有思想不统一的?农民普遍是怎么样看的?这个疑问,在最后一站,万宁后安镇坝投村村委会主任黄开燕那儿得到了解答。
这是一个还没有完工的土地整理项目,一条笔直的大排沟将水引进泄洪渠,从而保证了3000亩耕地再遇暴雨,一天排干,不再受涝。硬化的水泥田间路可以让农机直接下田,新建的桥涵让相邻的两个村直接通达,不要走弯路了。
“以前种一亩地得的收入,还没有现在种八分地得到的收入高。开始有些群众有意见,现在都赞成了”,黄开燕说,作为集体经济的带头人,最盼望土地整理,这是地力提高的最积极因素。
科技示范让土地产出更多
“南繁育制种科技园种什么,事关国家种业安全;农业科技示范园种什么,怎么种,事关海南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海南省把南繁育制种园区建设纳入了土地整理的重点,提高了南繁园区及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统一。
南繁基地约9000亩,是三亚宁远河冲积成的小平原。先有基地,后进行的土地整理,第一期整理181公顷,约3000亩,主要修建主排水沟2345米,解决了长期水涝问题。基地引大隆水库水源浇灌,加上冬季特别充分而适宜的气温、日照、土壤,成为全国南繁育种的宝地。
目前,这里聚集了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大大小小的50多家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校单位,加上散布在周边的300多家省级农业科研院校,种植选育优良种子,被人称为“种子硅谷”。
“新开辟南繁基地所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要改逐步投入为一次性一步到位投入,高标准建设,一亩投个六、七千元也舍得。” 海南省国土厅的同志表示。
基地所在的乐东县,尖峰岭下万钟实业有限公司,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该公司所承包30年的12000亩国有土地大部分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为海南省东环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大面积补充耕地指标。
记者看到,6公里长、数米宽的水泥硬化路,加上配套沟渠,使得园区看起来更像一个大公园,正基于此,加上三亚旅游产业的辐射,该公司的远景规划将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浓墨重彩了一笔。
万钟公司15年完成了传统农场向现代农业企业的转型,它所推行的香蕉标准化生产,具备了“农业工厂”的初级形态。公司与县政府及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办“香蕉枯萎病及其它热带经济作物土传病害防控研究所”,其《香蕉生产技术规程》等被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推广成企业标准,1200亩优质香蕉十多年远销国内外,产值超亿元,平均每亩超万元,带动了当地香蕉产业和热带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也辐射带动了周边黎族同胞生产、生活进步。
制度保障土地整理效果
2005年,海南省出台了市县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确定市长、县长是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第一责任人,省政府对各市县每年抽查一次、每五年考核一次,各市县每年组织自查。屈指算来,今年是省政府对各市县的考核年度。
第一个交卷的是昌江黎族自治县。这里是黎族同胞聚居地,国家及省重点工程多,还有全亚洲最大的富铁矿石碌铁矿,国土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较多,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管部门积极落实责任,妥善处理关系,确保耕地保护能够卓有成效。
昌江县十月田镇保平“田洋”整理,将零星的田地整成了“洋”。“洋”是当地老百姓形容“大”的意思,一片田很大,农民就叫“田洋”。9662亩地连绵成片,让每年的地租从每亩150元一下子提高到450元;青山沟架起载重15吨的青山桥,让原来砍柴还要“接驳”运输的两个村的人与车畅通无阻。“我当了20多年的村党支书,去年和今年是我最高兴的。”村党支书符开忠站在桥边连连说,“这是省国土厅放钱最准的地方!”他的评价引来众人的笑声。
12月11日,记者在昌江看到该县给省政府的《昌江2006—2010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自查报告》,一组数据显示成绩:2010年,该县耕地保护目标55万亩,耕地保有实际数59万亩,高出省政府确定目标数4万余亩。这其中,全县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增加耕地总面积1.8万亩,同期因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减少耕地3719万亩,2006—2010年耕地面积净增1.4万亩。
在2006—2010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昌江县政府获得省政府考核综合评分第一名十月田镇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立了头功。
自示范区2007年初被海南省国土部门批准建设以来,昌江县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对示范区的建设实施管理、技术指导、组织协调等,并制定了《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镇基本农田保护规定》,张挂在全镇11个村委会,敦促严格执行;聘用11名相对应的耕地保护协管员,做好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制止违法占用土地行为;对全镇4501家农户每户印制发放一本基本农田保护手册、一份基本农田保护明白卡,让农户方便学习,使耕地保护国策深入民心。
五年来,示范区共实施了七个土地整理项目,总建设规模4.6万亩,投入总金额6157万元,新增耕地0.78万亩,国家投资2348万元,省级投资2212万元,县级投资1597万元,除平衡大广坝二期灌区工程和核电站工程占用的耕地外,还有富余。
一本16开266页的《昌江黎族自治县2006—2010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汇报材料汇编》是该县五年来耕地保护工作的“工作日志”,一页页记载了脚印一串串,扎实而坚定。
制度保证了耕地保护不因领导者的更替而起伏,制度执行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
(摘自《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12月29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