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在线转让交易火爆 秒杀背后风险点犹存
在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中几乎已经绝迹的“秒杀”在理财产品转让平台再次出现。
以一款在几分钟之内就被成功转让的产品为例,该理财产品所对应债权的债务人企业面临了掌门人涉及司法程序以及企业曾就另一笔债务发布“本息兑付存在不确定性的特别风险提示公告”(最终借外力完成兑付),在转让信息中,上述情况都未被提及。
此外,某商业银行客服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被转让产品是该行此前发行的理财产品,只不过投资者认购后想转让,风险并不大。但某券商衍生品业务负责人表示,该银行的此类产品类似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各家银行相关的资产质量参差不齐。而从认购起点来看,该类产品1000元的门槛,与基金更为相似。
理财产品转让破冰
去年以来,多家银行开始调低提供本行部分理财产品转让任务,如今该项业务已经由最初的只能柜台交易,转向通过网银或直销银行实现电子化交易。
其中,一家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网银推出“理财产品在线免费转让区”,上线一周,理财转让总金额突破1000万元。
事实上,由于去年多次降息降准,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处于持续下行态势,这给银行理财产品的转让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能性。目前多数银行对于此项业务的态度是“暂不收费”。
例如,一款原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封闭期一年天的理财产品,如果原客户持有该产品半年后按照原定预期收益率将其出让。这项转让对于“接盘者”来说还是比较划算的——由于已经存续半年,在收益率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下,该产品6%的预期收益率肯定远高于转让当时同类型产品的收益率,且封闭期仅剩半年。对于转让方来说,锁定收益的同时提前落袋为安,也兼顾了收益率与流动性。
高收益产品被秒杀
《证券日报》记者连续追踪一家提供理财产品转让服务银行的直销银行手机APP发现,转让区产品成交非常活跃,大多呈现出“秒杀”的火爆状态。
其中,部分收益率较高的产品在数分钟内就可以完成转让。《证券日报》记者不得不经常通过先截屏后阅读的方式了解相关项目信息,否则很可能还没来得及消化相关内容,就已经被APP闪退,且无法再次打开该项目(已转让的项目自动变成灰色,且无法点击进入)。
此外,该直销银行转让区经常处于全部产品“已转让”的状态,投资者需要经常刷新才有可能抢到产品。该银行客服中心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类产品由于额度有限,收益率又比较高,投资者确实都是抢着买。截至目前,相关产品都是足额兑付的。”
不过,银行网点人员对此类产品的了解并不算多。本报记者到该行网点暗访时发现,受访的理财经理甚至并不了解直销银行理财产品存在转让区。
据《证券日报》记者观察,转让区产品的标的额随意性比较大,既有千元量级的产品,也有数十万元量级的产品。大多数产品的转让方按照产品原有的预期收益率进行转让,也有少数转让方对收益率进行了自我定价。从期限方面来看,被转让产品的剩余存续期差别很大,有剩余不足一个月的产品,也有刚刚成立月余、还需封闭半年以上的产品。
不过,《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银行通常不会允许全部封闭期限的产品进入可转让区,而只是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部分产品增加流动性。从目前银行“放行”的产品类型来看,首先,被选中的产品通常只能是该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其次,银行票据类债权性质的特定理财产品由于债权债务关系比较明确,也经常被选中(该类产品没有5万元的认购起点,转让也比较便捷);其三,产品的投资方向比较明确,能够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如果信息披露不充分,那么银行很可能就需要对转让进行隐性背书,并承担刚性兑付风险”,一位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司法实践中,决定银行是否担责的关键往往并不是项目风险程度有多高,而是银行是否已经尽到了充分告知披露的义务,从而实现免责。”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