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GDP用转型发展的“尺子”量一量

01.06.2014  00:32

  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强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走转型发展的新路。作为地方领导,如何跟上转型发展的节拍,找到符合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新路径?新华网特别推出“地方领导如何把握转型发展新机遇”系列报道,希望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所启迪。

  《地方领导如何把握转型发展新机遇?》系列评论之六:

  在GDP的“账本”上,如果没有碧水蓝天和新鲜空气,没有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就没有社会福利的改善和百姓幸福感的提升。

  我们经常讲,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便没有道理。光鲜漂亮的GDP数字背后,产能过剩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地方债务激增等一系列诸多矛盾不断激化。

  有经济学家警示:当创造产值付出的资源和人类福祉的代价超出所生产的产品价值时,这样的增长就是无效经济增长。

  “十八大”以来,中央已经开始重塑经济发展思路,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时,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GDP用转型发展的“尺子”量一量。

  客观地看,GDP对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确实贡献了不少力量。快速的财富积累,给予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资本和勇气,从而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奇迹背后是有代价的。与GDP的增长如影随形的,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问题。

  为了使地方政府改变“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中央“刮骨疗毒”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比如,加强对地方债务规模的约束力,扼制盲目举债冲动,堵“歪门”、开“正道”。去年以来,中央领导在多个场合表示,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目标。

  然而,“唯GDP论”旧政绩观的强大惯性,仍使很多地方更愿意在辖区内完成更高的经济增长数据,而不愿走转型发展的新路。

  不唯GDP,是对地方官员更大的考验。重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要比追求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压力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度量GDP“尺子”的刻度,也需要更加多维。

  不妨先用民生的刻度来量一量,让老百姓也能从GDP中读出幸福的味道。地方政府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建设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让上学难、看病贵的无奈消失,人人都能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再以含金量的刻度来量一量,让“战略新兴产业”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我国长期以粗放、浪费的方式产出GDP,产出比率与投入极不相称的时代已经到了按“停止键”的时候,我们贡献GDP的“主力军”要逐渐过渡到有竞争力、高附加值、更可持续的产业上来。

  还可以用环境的刻度来量一量,让“灰霾经济”无处藏身。绿色GDP能更好地体现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此外,它的指标更加多元,有利于增强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减少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项目上马,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污染和资源成本。

  行度有尺,才好量体裁衣;刻度多维,观照才能全面。转方式、调结构是发展历程中必须迈过的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刻不容缓。(徐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