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南开乡欲打造野蜂蜜之乡 年酿10万斤蜂蜜

09.07.2015  11:27

  筑巢引野蜜蜂进洞酿蜜,勤劳地小蜜蜂每年酿10万斤野蜂蜜,这是海南白沙县南开乡牙和村委会发展经济带领当地农民致富收到的成效。7月7日,南海网记者跟随白沙野生蜂蜜探险队,走进大山,认识了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脚下的村民,倾听了他们筑巢引蜂的故事、亲历了他们采蜜过程,依靠野蜜蜂资源,把这一座座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野蜜蜂居住在热带原始雨林深处

  7日上午,白沙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媒体记者组成的“白沙野蜂蜜探险队”10名队员,乘坐两辆越野车从白沙县城出发,经过崎岖蜿蜒的山路,约50分钟后,到达了位于南开乡的牙和村委会。在南开乡副书记韦恩文、牙和村支书符志权和村民的带领下,探险队一行15人,驱车两公里山路,又徒步翻山过河一公里,在一处陡峭的山坡上停了下来。

  探险队一行,在村民的带领下,爬上山坡,钻过荆棘丛,进入莽莽原始雨林。正当大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询问野蜜蜂窝时,一位带队的村民指着远处一棵棵标有红色X型、O型记号的大树说,每棵树下都有野蜜蜂洞。村民指着一棵大树下的石洞外、正在飞来飞去的小蜜蜂说,洞口有黑色的蜂蜡颜色,里面一定有蜂蜜。

  一位村民慢悠悠地拿出一只香烟点燃,对着洞口吐了两口烟,轻轻地扒开石洞上的泥土和石块,只见数千只小蜜蜂围着几片黄褐色的蜂巢来回爬动、飞行。村民小心翼翼地把一片片蜂巢取下,放进铁桶里,再熟练地把蜜蜂洞口的石头放回去。

  也许是见到有人取走了自己辛苦酿造的蜂蜜,一群群的小蜜蜂围着铁桶来回飞舞,久久不愿离去。

   村民:按野蜂习性筑巢引蜂酿蜜

  村民是如何想到筑巢引蜂的呢?南开乡牙和村支书符志权介绍,近年来,随着鹦哥岭保护区保护力度的加大,南开乡政府的干部和鹦哥岭大学生经常向村里人宣传,要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所以,他们开始琢磨,如何在保护生态、保护野生蜜蜂的前提下致富。

  “后来,我们的一些村民想起老人们过去采蜜的经验,每次采野蜂蜜,只要为蜜蜂留一些蜂巢、蜂蜜,再把蜜蜂洞掩埋好,恢复原状,蜜蜂一般会继续在那里酿蜜,第二年来,还能采到蜂蜜。”符支书说,大家一商量后都觉得,应该按照过去老人们的做法,保护好山上的野蜜蜂。

  “去年,我们听说我们后山那边的什才村、什驳村的野生蜂蜜产量最高,有些人每年竟然能卖三、四万,我们一了解,才知道他们为野蜜蜂挖了几千个洞,让野蜜蜂飞到洞里安家酿蜜,才有那么高的收入。”符支书笑着说,村里人明白只有按照野蜜蜂的习性,在树下挖洞用石块封盖好,才能吸引野蜜蜂进洞安家后,大家为找到赚钱方法,都笑了。

   白沙:希望把南开乡打造成野蜂蜜之乡

  白沙县南开乡政府副书记韦恩文告诉记者,经过他们初步统计,南开乡已经有10多个自然村的村民懂得在树旁挖洞引野蜜蜂酿蜜。已有一万多洞可以产蜜,以每个洞年产10斤计算,全乡可实现年产野蜂蜜10万斤。可他们在高兴之余,也有很大的困惑。

  韦副书记回忆说,一些村民把野蜂蜜送到市场上去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把这些真正地野生蜂蜜当成假货,村民失望地按照普通蜂蜜价,几十块一斤贱卖后,向政府诉苦。他希望有眼光的大企业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解决好野蜂蜜的销路。

  “我为你们找到‘筑巢引蜂’的致富路,感到由衷地高兴。”看了村民们采蜜的过程,听了村民筑巢引蜂的故事,白沙野蜜蜂探险队成员、白沙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志群鼓励大家说,在当前橡胶价格低迷的情况下,野蜂蜜产业不仅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一条生态型可持续发展方式。

  “我希望你们在不破坏原始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好南开的野生蜜蜂产业,踏踏实实地把南开打造成野生蜂蜜之乡,不要为了一点小利益而造假。”张志群说,白沙南开乡作为海南的生态核心区、海南母亲河的源头,发展好了野生蜜蜂产业,就能实现生态经济、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能真正地让南开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金山银山永远是绿水青山。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