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2015年重点市县死因监测漏报调查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卫生局,农垦总局卫生局,洋浦卫生计生局,省疾控中心:
为了评估我省全人群死亡登记报告数据的完整性,调整死亡率以正确估算期望寿命,我委决定在海口市美兰区、三亚、琼海、万宁、五指山、定安和昌江等8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开展死因漏报调查工作(方案见附件),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有关市县要高度重视本次漏报调查工作,认真按照工作方案要求,组织辖区内的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做好死因漏报调查工作,并协调相关部门收集死亡相关信息。其余市县可参照本次调查方案开展漏报调查工作。
二、各级疾控机构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实施,要指定专人负责。省疾控中心要做好技术指导和督导培训工作;各市、县(区)疾控中心要严格按方案要求按时完成现场的调查、数据的维护管理,以及相关资料的上报工作。
三、死因漏报调查是国家级死因监测点的常规工作,工作经费从中央补助地方项目经费和地方补助经费中统筹安排。
四、《2015年海南省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方案》可从海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http://www.wst.hainan.gov.cn/“公告通知”栏下载。
附件:2015年海南省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方案
海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5年6月8日
(此件主动公开)
2015年死因监测漏报调查工作方案
居民死亡信息是加强人口管理、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常规的死亡登记报告是获取死亡信息的重要来源。为评估死亡登记报告数据的完整性,估算漏报率,现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2015年死因监测漏报调查工作方案》,指导开展漏报调查,以获得准确的人群死亡水平。
一、调查目的
(一) 了解我省死因监测工作的漏报情况。
(二) 准确估算我省死因监测地区的人群死亡率以及婴儿死亡率。
二、调查范围
(一)调查包括海口市美兰区、定安县、三亚市、万宁市、琼海市、五指山市、保亭县、昌江县等8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其他市县可参照开展工作。
(二)调查地区
各监测点随机抽取3个乡镇(街道),每个抽中的乡镇(街道)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居委会),抽中村(居委会)的所有家庭均为调查家庭,调查对象包括调查家庭的所有成员。若所有抽中村(居委会)的家庭总户数少于2000户,则需补充抽样至调查总户数不少于2000户。为保证调查人群的代表性,随机抽取到的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应尽量不要替换。如确实需要替换,则应避免调查人群均位于工作质量较好的乡镇(街道)或村(居委会)的情况发生。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抽样乡镇级(街道)和村(居委会)级名单。
三、进度安排
2015年5月:开展省级监测点培训。
2015年6月:漏报调查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抽样。
2015年7-8月:收集死亡名单,开展现场调查和数据核对录入工作。
2015年9-10月:完成数据清理和分析。
四、调查覆盖时间、人群和内容
(一)覆盖时间和人群
覆盖对象为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所有在该地区居住6个月及以上的常住人口死亡信息。
(二)调查内容
1、调查地区人口信息。填报2011-2014年分性别年末人口数。
2、调查地区死亡名单。通过村(居委会)、殡葬部门、户籍管理部门等多个途径,调查发生在调查地区的所有死亡者名单,调查内容包括死者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死亡年龄、死亡日期、死亡原因、家属联系电话;并通过入户调查和核实,两次与死因监测信息系统的常规信息比对,已报的死者补充完整死亡原因及以上死者相关信息,没有在系统中的死者为漏报。
3、漏报病例调查。对于通过在死因报告信息系统第一次比对,名单不在其中的死亡病例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联系人信息等;
(2)死亡信息:死亡地点、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
(3)生前诊断信息:生前最高诊断依据、生前最高诊断单位。
五、调查方法与步骤
(一)人口信息收集
1、村编码维护。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先登录漏报调查系统进行调查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编码维护工作,将所有村(居委会)编号后维护在系统内,以便于下一步工作开展。
2、人口资料的收集。登陆漏报调查系统,下载并打印空白常住人口资料调查表,收集调查村(居委会)2012-2014年年末分性别常住人口数和出生人数(附表1)。
3、录入常住人口资料调查表。按要求收集完整人口资料后,将人口资料录入漏报调查系统,以便于下一步对死亡名单是否完整进行初步判定。
(二)确定死亡名单
1、打印空白死亡名单表格。登陆漏报调查系统,下载并打印空白死亡名单表格(附表2),表格包括如下变量:编号、死者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死亡年龄(周岁)、死亡日期、生前常住地址、家属联系电话、死亡原因(根本死因)。
2、以村(居委会)为单位收集死亡名单。调查员在村长(居委会主任)、村医(社区医生)或者其他村(居委会)干部等的协助下,召集各村民小组(居民楼)负责人,以村民小组(居民楼)为单位发放空白死亡名单(附表2),由各村民小组(居民楼)负责人根据户主信息,对每户的死亡情况进行逐一回忆、填写。
调查员负责收集、汇总各村民小组(居民楼)填写的死亡名单,最后整理形成全村(居委会)摸底死亡名单,调查员同时收集整理来自于殡葬部门、户籍管理部门、计划生育部门、妇幼保健部门中各村(居委会)的死亡名单,同时应进行进一步的核对、查重、补漏,最后形成各村(居委会)的摸底死亡名单。
为了准确估计真实死亡水平,本次漏报调查必须是一个独立来源的调查,切勿从网络直报数据库形成死亡名单。
3、录入死亡名单。收集完整的调查地区死亡名单后,各漏报调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专人在漏报调查系统上录入死亡名单,系统上可根据调查地区人口数计算出粗死亡率。原则上,如果粗死亡率低于6‰,则需要进一步核对死亡名单,确保漏报调查能收集到全部死亡病例。
4、死亡名单完整性评估。死亡名单完整性得到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估认可后方可开展入户漏报调查工作。
5、死亡名单的比对和入户调查名单的确定。各市、县(区)疾控中心死因依据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死亡日期等变量,对录入的死亡名单与监测系统常规报告的死亡名单进行比对。经过系统自动比对和人工核对后完全匹配的标记为未漏报,未匹配上的个案视为入户调查对象,形成调查名单进行入户调查(附表3)。
(三)入户调查
1、打印调查表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漏报调查系统上,将调查死亡名单分村(居委会)下载打印,形成调查表格(附表3)。
2、入户调查。调查员拿着打印出的入户调查名单形成的调查表格进行入户调查,补充完成调查表格的填写,内容包括之前已有的信息及新增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死亡地点、生前最高诊断单位、生前最高诊断依据、调查结局等信息。如在现场调查中发现有误,应立即进行修改。在现场询问中如发现遗漏的死亡案例,必须补充。
3、死亡信息的录入、审核和死因编码。填写完成的调查表格信息,各漏报调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及时录入到漏报调查系统。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指定专人对录入的信息进行审核,并对死因进行编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本地各监测点的数据核查,保证数据质量。
(四)漏报的核实和确定
1、完成录入数据的审核后,将第二次对调查病例进行漏报核实。通过与常规报告系统的病例进行自动核对和人工核对后,对于本次调查发现的死亡病例,如果在常规数据库中也存在,则视为未漏报;如在常规报告中确实没有报告的则最终确定为漏报。
2、数据核对时间:分年度核对数据,超过数据核对时间上报的视为漏报。
漏报调查数据 | 网络报告数据 |
死亡时间为2012.1.1-2012.12.31 | 网络报告时间为2012.1.1-2013.3.31的死亡个案 |
死亡时间为2013.1.1-2013.12.31 | 网络报告时间为2013.1.1-2014.3.31的死亡个案 |
死亡时间为2014.1.1-2014.12.31 | 网络报告时间为2014.1.1-2015.3.31的死亡个案 |
六、职责分工
(一)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辖区死因漏报调查的组织,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做好宣传发动,经费的落实,现场的考核评价。
(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省级培训、技术指导、工作质量审核,工作方案制定和总结汇报;
2、负责全省各市、县(区)项目乡镇(街道)及村(居)委会抽样。
(三)市、县(区)疾控中心
1、负责辖区死因漏报调查实施,指定专人负责;
2、负责上报抽样所需辖区内乡镇(街道)名单和村(居)委会名单,核实抽样点人口和出生资料;
3、指导各项目乡镇(街道)开展现场工作,落实各乡镇(街道)工作的开展;
4、与公安、民政、计生、妇幼、医保、二级医院等部门进行2012-2014年项目乡镇(街道)死亡人口比对,收集相关资料;
5、漏报系统的维护,录入村(居)委会名单和人口、出生资料;死亡名单的二次系统比对和人工比对,形成漏报名单。
(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指定专人负责,自下而上组织各村(居)委会村干部、妇联主任、村计生专干、村医,自上而下从镇派出所和妇幼专员收集收集村(街道)一级的死亡名单。
2、收集村(居)委会人口和出生资料。
3、下载调查表,组织人员入户调查,填写死亡证明推断书和完整调查表,并在漏报系统中录入死亡名单。
七、质量控制
为确保此次调查的质量,应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进行现场组织,通过现场培训、加强部门协调、现场督导等方法确保调查质量。质量控制应贯穿整个调查过程,包括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调查人员的质量控制、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理录入阶段和资料汇总、统计、分析的质量控制。
(一)随机抽取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确保抽样的代表性。严格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来抽取调查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随机抽取得到的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应尽量不要替换。如确实需要替换,则应避免调查人群均位于工作质量较好或较差的乡镇(街道)或村(居委会)的情况发生。名单符合选取标准才可开展现场调查。
(二)做好宣传协调工作,争取群众配合。调查正式开始前,应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机会(如政府红头文件、媒介、宣传栏、黑板报、农村的高音喇叭等)宣传人群死亡报告漏报调查的目的和必要性,使调查得到社会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三)多渠道获取死亡名单,保证死亡名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调查员要从村或居委会、殡葬部门、户籍管理部门、计划生育部门、妇幼保健部门等多渠道获取死亡名单,保证死亡名单的完整性。严格禁止从直报数据库直接获取死亡名单,保证死亡名单的真实性。
(四)严格核对是否漏报,减少人为误差。判断死亡个案是否漏报时,要认真与历年电子数据库报告信息核对,采取多变量相互核对和人工核对信息的方式,尽量减少人为误差。
(五)加强调查培训,明确目的,统一要求。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开展培训,明确调查步骤和内容,按照统一要求开展现场调查,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均须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八、考核评估
省和县级疾控中心应定期组织检查,对漏报调查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在进行入户调查前,需对死亡名单的完整性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村或居委会收集的死亡名单、殡葬部门死亡名单、户籍部门死亡名单和计划生育部门死亡名单,评估合格后方能开展入户调查。
附表1 常住人口资料调查表
___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__县(区)
乡镇(街道)
| 村(居委会) | 2012年年末人口 | 2013年年末人口 | 2014年年末人口 |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调查地区年内出生数 |
|
|
|
|
|
|
|
备注:2013年新增网络报告监测点仅填写2012和2013年年末人口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附表2 死亡名单表格
__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县/市(区)________乡镇(街道)________村(居委会)
第 页
编号 | 死者姓名 | 性别 | 身份证号 | 死亡 年龄 | 死亡 日期 | 家属联系电话 | 死亡原因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附表3 现场调查表格_____省(区、市)________县/市(区)________乡镇(街道)________村(居委会)
编号 | 死者姓 名 | 性别 1男 2女 | 死亡 年龄 (周岁) | 死亡 日期 | 家属联系电话 | 死亡原因(根本死因) | 身份证号码 | 婚姻状况 | 文化程度 | 职业 | 死亡 地点 | 生前最高诊断单位 | 生前最高诊断依据 | 调查结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填表说明:
婚姻状况:1未婚 2 已婚 3 丧偶 4 离婚 9 不详
文化程度:1文盲或半文盲 2小学 3中学 4大学及以上 9不详
职 业:1公务员 2专业技术人员 3职员 4企业管理者 5工人 6农民 7学生 8个体经营者 9无业人员 10离退休人员 11其他
死亡地点:1医院 2家中 3赴医院途中 4外地 5其它 9不详
生前最高诊断单位:1省级 2 地区级 3 县区级 4 卫生院 5 村卫生室 6 未就诊 7 其他及私人诊所 9不详
生前最高诊断依据:1尸检 2病理 3手术 4临床+理化 5临床 6死后推断 9不详
调查结局:1未死亡 2失访 3现场补充病例 4查无此人 5完成调查 6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