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释放亿万民众消费潜力就是丧失机遇
■ 在庞大需求与过剩供给之间,消费的问题和发力点何在?
转载请醒目标注:瞭望【国是论】微信
如果说五个泉眼哺育了中华文明,可能谁都不会相信;但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很少有人怀疑。事实上,流经5400多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的黄河,最初的源头就是卡日曲的五个泉眼。而这条大河之所以能滋养华夏儿女生生不息数千年,正是因为她那“汇聚小流以成博大”的内在力量。
“扩大消费要汇小溪成大河,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几天前在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阐述“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问题,用了如此诗情画意的比喻,流露出决策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释放大众消费蓬勃伟力、让涓涓小溪变成奔腾大河,充满了期待。
谁也不该否认一个事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依靠智慧和辛勤劳动的财富积累,13亿多中国人的身份,从过去廉价劳动力,逐步转向令世界动容、具有全球市场影响力的消费者。
曾经的“涓涓小溪”已经使中国经济第一推动力出现历史性转换: 201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4.27万亿美元,仅低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2%,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和支撑点。
消费需求既是最终需求,又是民生福祉。 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动力最大、最持久,对引导投资、带动生产具有最深厚的基础力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巨大潜力所在。 面对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且仍在深层发酵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之所以依然底气十足,原因也正是坐拥潜力巨大消费市场空间,有消费这架超级“马车”。
倘若中国还是一个极度贫困大国,民不聊生,没任何消费资本可谈,人口越多,劣势就更多;而今,中国是一个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兴大国,就会显现出人多力量大的大国效应。
商务部有个分析说,13亿多人,每人一年多消费1000元,至少就是1.3万亿元,能带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
亿万条涓涓小溪汇集起来的能量太彪悍了。世界上没人不羡慕。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22年全球零售发展前瞻》报告就说, 到2022年,中国零售市场规模将会高达8.3万亿美元,占全球零售总额约四分之一,将会是规模4.5万亿美元的美国市场的两倍。
消费市场是中国巨大的强项,可现在又是一个巨大的弱项。 比如, 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仍然偏低,最终消费率已连续7年低于50%。“挣100花50”,不仅比改革开放初期低15个百分点以上,更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30个百分点。
如果中国居民收入消费率提升5-10个百分点,不但肯定能推动消费规模再上新台阶,且会成为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新常态最可靠的动力保障。
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凭借构建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改造并主导了全球经济秩序及地缘格局,那么, 做强做大中国消费市场,释放巨大的中国消费潜力,毫无疑问有助于实现未来“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中国责任。
但是, 拉动消费是现阶段中国面对的一个现实大问题,很迫切,也挺复杂。 例如,有的没钱增加消费支出;有的有钱舍不得增加消费支出;有的有钱找不到增加什么消费;而利益复杂的冗长消费链条,要想“简洁”亦非一日之功……林林总总,原因繁多。
如何让亿万小溪之水源源不断汇成消费大河?纸面上算是一道简单算术题,变成现实就是一道牵涉各种因子的复杂方程式。
中国的决策层已然意识到,释放散藏在亿万民众中的消费潜力方面,需要找准发力方向,进而形成规模空前的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并借助需求倒逼经济结构调整转型。
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此次“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培育消费增长点, 中央决策层明确提出,要在六大具体领域发力: 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壮大信息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扩大体育文化教育消费。
想法相当对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城镇化速度加快和“老龄少子”化初显: 一是大量低收入人口渐进中等阶层,大量农村居民正在转变为城镇居民,其基本消费需求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需求都在迅猛增长;二是我国“人口红利”的收缩,造成农村转移劳动力持续减少,使得收入分配重心持续向有利于劳动要素的工资性收入倾斜;三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使养老比重逐渐提高。 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形成的消费需求,使我国消费稳定增长具有相当长时间的坚实支撑。
研究当前我国日益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会发现,其消费愿望和心态,因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群体,消费差异性呈现日益扩大趋势,尤其是这个阶层的个性化、多样化甚至超前消费,在带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会使消费总量持续扩张。
目前,居民不仅在吃穿用和住行方面有很强的消费升级愿望,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和养老健康、教育文化、旅游健身等新兴消费需求也加速释放。
3月初,央视发布了基于10万样本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4-2015)》问卷调查报告,该调查显示:中国老百姓“未来一年准备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求排名前五位是旅游、住房、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和电子数码产品;而“老百姓最期待改善的问题”排名前五的则是收入、住房、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 这也 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印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六大消费增长点,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和准确的现实针对性 。
然而,不能不承认, 目前干扰甚至阻碍我国大众消费潜力释放和消费增长点发育的矛盾,仍然复杂难缠。 这里面既有消费终端有效供给不足和基层市场秩序混乱的病根,也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和公共资源配置不完善的短板,更有城乡居民收入有待加快提高的重任,但解决当前矛盾最核心的要害,还在于把握好政策着力点。
令人难以释怀的是,当中国人在巴黎专卖店“扫荡”LV箱包时,当水货客在香港一度抢购奶粉等婴幼儿食品时,当中国旅行团在东京机场免税店买空货架上的电饭煲、马桶盖时, 我们在调侃消费者盲从之余,是不是也该思考,为什么在海外可以满足全球最挑剔消费者的“中国制造”者们,竟然不得不让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千里迢迢奔赴海外买回印着“MadeinChina”标签的中国产品?
这不是“中国制造”的耻辱?这不是“中国市场”的耻辱? 这只能说明,目前我们还没有创造出一个可以充分释放我国大众消费潜力、且能不断满足我国消费者真正需求的消费市场环境。
这里面,既有中国消费品因为商家不重视、不尊重国内消费者引起的社会失信,也有相关政府部门在产品安全质量上的制度无力、监管失责,更有地方保护主义“暗流”阻碍全国统一市场导致物流等消费基础建设长期“短板”难消,但最根本的,还在于我们的各级管理部门和制造企业,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一种坚强的“让本国消费者享用第一流产品”的“为人民服务”精神。
最新的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68元,人均消费占比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人均消费占比80%。就目前而言,尽管我们还应进一步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所占收入比重已经显示出强劲的消费意愿。
我们只有抓紧下功夫将中国市场首先打造成一个用最一流质量和价格的产品、最大程度满足中国老百姓需求的“消费天堂”。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那样,把握三大政策着力点,解决阻碍中国消费潜力释放的要害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打破藩篱、协同发力破解难题。
其一,市场要活,关键在“放”。 培育消费增长点,就是要做好“加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30多年来我国消费市场中涌现出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往往都不是政府发现和培育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习惯于“管”的各级政府部门,能不能学会“放”这门政策艺术,直接决定了能否下好释放大众消费潜力这盘战略大棋。
其二,创新要实,重在“结果”。 培育消费增长点,就是要推动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活力。这方面,我国的创新活动在发表论文、申请专利阶段成果众多,但大多数都留在文件柜和实验室里,没有充分转移到现实市场中,没有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没有落实到用产品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上。这个局面不改变,难言大众消费的释放。
其三,政策要宽,最忌“留一手”。 近年来,我国各级部门在营造有利于大众创新、大众消费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不遗余力,下了大功夫。但我们也发现,有不少政府部门和事业机构在具体政策落实过程中,“留一手”的意识和行为较为强烈,涉及要害权力和垄断利益的政策迟迟不放。从小里讲,是部门利益作怪;从大里说,是既得利益藩篱顽固。这可谓破解消费难题的关键难关。
消费,是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的享受,更是实现提升人的自身价值的基本手段。在这个意义上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最根本目标。
我们只有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才能有效释放消费潜力,才会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事实也证明,正是13多亿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拼搏奋斗,换来了今天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和中国老百姓生活质量的大幅提高。如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点愈发临近,消费潜能的释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加把力促成消费的涓涓小溪汇成大河,新常态阶段将会呈现新奇观。不然的话,有可能丧失一次大好机遇。 ■
转载请醒目标注:源自瞭望【国是论】微信
国是论 瞭望周刊社微信评论公号
转载注明:
瞭望“国是论”微信
微信号:guoshilunlw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转载请醒目标注:源自瞭望【国是论】微信
点【阅读原文】,“为人民改革”系列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