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20年
02.08.2014 02:55
本文来源: 蓝网
在1994年12月3号。当天下午3点左右,当时的海口市公安局振东分局,现在更名为美兰分局,接到群众报警:在海口市东湖里一间出租屋内,有一名女子死亡。警方立即赶赴现场,对案件进行侦查。然而,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案件始终没有侦破。时间飞逝,20年之后,也就是今年的5月27号,海口市公安局美兰分局终于将真凶绳之以法。那么,这究竟是一起什么样的命案?为何20年都难以侦破?而20年之后,凶手又如何落网的呢?
当时,警方勘查现场后发现,死者是一名女性,年龄约在25岁至30岁之间,身高一米六。不过,死者死亡的地点是位于海口市东湖里的出租屋,死者并非屋主。那么,死者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刑警和法医立即展开调查。得知报案人就是这个出租屋的女房东。通过女房东,警方了解到了这名女性死者的身份信息。
死者许某,时年28岁。警方调查了解到,许某从扬州来海口不过半年时间。平时,都是一个人居住在这个出租屋内。那么,死者的死因是什么呢?在现场,警方也找到了一些线索。
根据现场的痕迹,以及法医的鉴定结果,警方确定,这是一起他杀案件。然而,许某来海口的时间不过半年,她又会得罪什么人,要残忍的用砖头将她砸死呢?
警方确定,这是一起他杀案件。而许某,一个年轻的女子又会与什么人产生瓜葛呢?从许某遇害的现场情况来看,警方初步排除了谋财害命的可能性。
排除了谋财害命的可能性之后,侦查重点落在了仇杀和情杀这两种可能性上。当时的振东分局随即派出精干警力,对死者许某在扬州以及海南的社会关系展开了调查。
警方从死者许某父母那里了解到,许某之前曾有过一次婚姻,并且生有一个儿子。不过,在来海南之前,她已经与丈夫协议离婚,处于单身状态。并且,案发时,许某的前夫并没有离开过当地。兜兜转转,侦破方向又回到了许某在海南的社会关系。1994年,正值海南建设经济特区热,吸引了大批闯海人。那么,许某来闯海,她是否有熟悉的朋友或者亲人在海南呢?
死者许某的老乡多以男性为主,而他们大多是在娱乐场所工作,经常居无定所。这给排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不过,当时振东分局的民警们还是克服困难,逐一将这些人找到。而在排查中,警方发现了一些零星的线索。
警方发现,在海南,一名童姓男子和许某来往最多。那两人关系究竟密切到什么地步?许某已经不在人世,要了解这一切,只有先找到童某。并且,童某和许某来往密切,他那儿又会不会有什么线索呢?而这一切要想找到答案,都得先找到童某。
警方通过大量排查后得知,死者许某和童某是老乡。在扬州时,他们两人就是朋友。1994年10月份,在童某的说服下,死者许某跟随童某来到海南工作。而据死者许某的老乡们反映,童某和死者许某还在同一家夜总会工作,童某是那家夜总会的经理。但当警方想要找童某了解情况时,却发现了异常。
童某为什么要在案发后第二天离开海南呢?这个情况在警方看来,十分反常。那么,童某会不会和许某的死有着某种联系呢?当时的振东分局按照工作程序,给扬州警方发去了协查通报。很快,扬州警方回复,童某称自己早有回家的打算,也否认在案发前后接触过许某。面对这一情况,警方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1994年,我国的刑侦手段相对较为薄弱。虽然当时可以在现场提取到一些物证,但这些物证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
ABO血型分析,在当时还没有DNA检验手段的情况下,已经是警方较为先进的法医检验手段。所谓ABO血型分析,就是在案发现场提取到人体相关的体液,经过浸泡、离心等技术手段,确定进入现场的人员是哪一类血型。
没有直接证据,就意味着只要嫌疑人否认,警方就没有任何办法证明嫌疑人有罪。法院更是无法认定。再加上许某遇害时,并没有直接的目击证人。因此,警方对童某也毫无办法。就这样,这起命案暂时被搁置下来,成了积压命案。不过,警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案件的侦查。
的确,在那个年代,受制于侦查手段以及侦查技术的限制,警方确实显得有些无奈。那么,童某究竟是不是真凶?天网恢恢,20年后,警方又是怎么掌握到了凶手的犯罪证据呢?
杨春潮是一名法医,20多年来一直在原海口市公安局振东分局和现在的美兰分局工作。1994年,发生在东湖里的那起许某被杀案,就是杨春潮负责法医物证方面的检验。在案件发生后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受到刑侦技术手段的限制,一直未能给案件侦破提供有力证据,这让杨春潮很不安。
1994年许某被杀案发生后,杨春潮一直保留着当时提取到的生物检材。而只要是法医检验领域,有学术上的突破或者是进展,杨春潮都不会落下。每次学习回来后,他就会再拿生物检材出来进行比对。在他看来,学术上的进展,会给侦破许某被杀案带来新的希望。2002年,杨春潮从当时提取到的生物检材中确认了生物酶的类型。但是,这个小小的突破,对于侦破案件来说,意义并不是很大。
虽然在物证方面没有太大进展,但警方依旧没有放弃对案件的侦破。2003年,海口市公安局振东分局已经更名为美兰分局。在梳理积压命案的过程时,1994年发生在东湖里的这起命案再次被拿到了桌面上。经过梳理案件材料,警方再次将当年案发后就离开海南,且与死者许某有密切接触的童某,列为重大嫌疑对象。并派人到南京对童某进行了拘传。
这时,距离1994年案发已经过去了9年的时间,童某已人近中年。对于这一次的询问,童某似乎早就知道了公安机关没有充分证据,对一切都予以否认,让公安机关再次无功而返。在这之后的2008年,美兰警方再次传讯童某,同样没有任何进展。
虽然警方前后几次梳理案件,都把童某列为重大嫌疑对象,但都因为没有有力的生物证据,让案件依然毫无进展。那这种僵局究竟怎么才能打破呢?难道许某被杀案,就要这样不明不白的继续搁置下去吗?
随着近年来检验技术的飞跃发展,一种叫做DNA的检验技术出现在法医检验领域。相比以前的ABO检验技术,DNA可以通过人体生物检材,指向具体的犯罪嫌疑人。而这一次,依靠DNA检验技术,案件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DNA比对符合,也就是说,当年在现场提取到的生物检材,有百分之99.9的可能性指向犯罪嫌疑人童某。有了物证的突破,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对犯罪嫌疑人童某的审讯。此时,距离1994年案发已经过去了20年的时间。假设童某真的是杀害许某的凶手,那么,20年的沉积,足以让已经52岁的童某淡定自若的掩盖自己的犯罪事实。
采取什么方式?用什么样的语言?怎么打破童某的心理防线?民警们专门制定了详细的审讯预案。2014年5月27号,刑警大队的民警们开始对童某进行审讯。
20年了,面对铁证,犯罪嫌疑人童某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杀害许某的真凶。而根据警方之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童某和许某关系密切,是好朋友。那童某的作案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那么残忍的方式,结束自己好友的生命呢?这起跨越20年才侦破的命案,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据童某交代,1994年12月2号晚上十点左右,他来到许某所租住的那间民房,向许某索要四千元钱。而之所以向许某索要这四千元钱,是因为许某在来海口时的机票和一些食宿费用,是由自己出的。童某交代,许某在被他用砖头打了头部后,又顺手拿了一个铁制的衣架回击。
而据警方分析,这时,头部受到击打的许某其实已经死亡。第二天上午,童某还再次返回现场去查看情况。之后,便匆匆逃回了扬州老家。回去之后,童某也得知许某已经死亡。自此,他开始过上了心里不安、表面却装作若无其事的痛苦生活。
20年前,许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20年间,他忍受自己内心的折磨。20年后,当他终于承认犯罪事实时,感觉自己得到了解脱。追凶20年,案件终侦破!凶手得到惩罚,死者终于安息!而我们还是那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违法犯罪的事情,千万莫去做。
(视频编辑:龙威 文字编辑:张淑兰)
本文来源: 蓝网
02.08.2014 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