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远海训练遭外军抵近侦察 被祝航行愉快

04.08.2015  13:09

  8月2日上午,解放军东海舰队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远海训练的编队结束训练返回母港。这支编队是由导弹驱逐舰长春舰、导弹护卫舰常州舰、综合补给舰巢湖舰组成。据介绍,2007年至今,海军共组织了近40批160多艘次舰艇走向深蓝。那么这期间中国海军进行了哪些革新?中国海军的战力又在发生哪些深刻变化?

  远海训练从“密集编队”到“超视距编队

  在以前的画面镜头中,编队组成多则十多艘,少则五六艘,出海时依次离码头,组成密集编队。但这次远海训练,3艘舰艇分批次离港。航行中3艘舰艇的航线也不同,有时甚至南北反向而行,最远间距达200多公里。

  编队指挥员、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长卢飞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远海训练舰艇编队的组成方式,由大编队向小编队、由密集编队向松散编队转变是向实战化迈进的科学选择。“大编队海战在二战中广泛运用,但其准备时间长、航行易暴露、火力变化少等缺点十分明显。相反,小编组因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必将在未来远海作战中发挥巨大作用。”卢飞云介绍说,这一变化的基础是近年来指挥信息系统的长足发展,使远距离态势共享和协同指挥成为可能。

  进入航行阶段,记者在“海上指挥所”发现新变化。此前,远海训练舰艇编队的指挥所可以用“高大上”来形容。级别“”是指一般将军挂帅,大校是主体。规模“”,各岗位一应俱全,人数最多时达数十人。权限“”移,虽然是支队舰艇出海,但指挥权往往在上级机关。

  据介绍,这种“高大上”其实是源于“五脏俱全”的陆地指挥所,虽然功能多、类别全,但指挥层级多、准备时间长、多路实施难等弊端在远海训练实践中逐渐暴露。

  此次的编队指挥所成员只有几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6岁,大多是少校、上尉等年轻军官。“这次舰队只派了1名气象预报员加强保障,全程由支队自主指挥。”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教练舰长王社强告诉记者,“从舰队指挥、支队保障到支队指挥、舰队保障,这一角色互换带来的灵活高效优势明显,成为远海指挥模式迈向实战化的重要指标。

  舰机协同训练

  “预警机发现‘敌’护航编队,方位XXX,距离XXX。”“接收空中突击兵力指挥权。”​在此次训练中,舰艇与“长途奔袭”的侦察机、预警机、战斗机进行统一指挥,实现海空协同打击,初步实现多兵种联合作战。

  “‘远海训练’一度被叫做‘舰艇远海训练’,被认为只是我们舰艇的事。”卢飞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往常在这一海域,大型飞机不用说指挥,见都很难见到。

  而目前,继舰艇之后,大型飞机、信息系统、装备保障先后走向远海,从而带动整个作战体系走向深蓝。“体系前伸同时又给训法战法带来可喜的变化,使编队在远海也能像在近海一样摆脱‘一令一动’式的计划指挥,实现契合实战的临机指挥。”卢飞云介绍说。

  在返航途中,长春舰的作战指挥室通报:有外军侦察机向我抵近飞行。“信号兵,注意提醒对方与我们保持安全距离。”航行值更官、副通信长邹玻下令。

  “This is Chinese navy warship”外军飞机进入通信距离后,值班信号兵刘恒刚随即拿起话筒,用流利的英语呼叫。“收到。这里是某国飞机,我们将与你保持安全距离,祝你航行愉快。”外军飞机随即作答。

  一名航行值更官、一名作战值更官和一名信号兵就能独立完成与外军交流的任务,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刘恒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新兵上舰时,与外军通话是舰长或者专职翻译的事,想也没想过会轮到自己。“现在每年都出远海好几次,外军舰机早已见怪不怪。

  据了解,此次编队中90%以上的官兵,都有着上万海里航程的资历。年初参加中国海军舰艇长访美代表团的任方感慨道,“他们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在研究;我们面临的问题,他们也常常被困扰。面对外国海军的同龄人,我们理应有足够自信。

  中国海军的“陌生海域”正逐步减少

  “报告,前方XX公里再次发现航行噪音。”导弹驱逐舰长春舰声呐室内,声呐兵李想报告。舰长胡杰立刻带人根据采集的数据完善深海汇聚区模型,明确深度、弧度、半径、声波衰减率……

  “通知常州舰关闭雷达,利用深海汇聚区对巢湖舰进行交叉定位。”数分钟后,两舰在仅有声呐开机的条件下,首次利用深海汇聚区完成了近百公里外的目标定位。

  “经过与巢湖舰的实际舰位比对,定位精度与速度又有大幅提高。”胡杰兴奋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温深跃变层、深海汇聚区、浅海声通道、大气波导……这些在近海难以见到的自然现象却在远海普遍存在,而且往往能够成倍提升雷达声呐的作用距离。

  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数据采集、分析和运用,将对未来的远海作战产生深远影响。

  演练中记者发现,官兵将每次操演时的舰艇方位、战斗时间、海洋环境等情况实时、详细地记录下来。长春舰通信长邹波表示,此次某新型雷达进行了20多次最大作用距离检验,光数据就记录了1000多组。

  “每一组都是远海作战方案的基础,不能有半点差错。”支队航保科长黄飞灵介绍说,随着各类数据的不断收集,远海电磁环境、水声梯度特征、大气波导规律甚至海区温度、盐度、密度垂直变化特点被逐渐总结归纳出来,中国海军的“陌生海域”正在逐步减少。

  “如今的远海训练,已经从经验积累转向数据分析。”卢飞云告诉记者,“信息化海战是建立在大量数据之上的,指挥决策不是想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