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不上职业是否还有出路?——从琼中女足看体教融合“密码”
从海南深山走到世界舞台,琼中女足已成为海南一张家喻户晓的“金名片”,去年成立职业俱乐部,创造了“当年成立当年冲甲成功”历史。琼中女足的队员们是“体”与“教”融合大潮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她们的成长教育实践将为未来足球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喜欢语文的“最佳射手”
6点10分,天刚蒙蒙亮,黄薇薇睡眼惺忪,洗漱完毕叠好被子,穿上球鞋球袜,飞速奔向训练场。早上的训练内容是灵敏协调和中路进攻射门。
在射门练习中,黄薇薇展示了自己的脚法。她曾多次在比赛中被评为“最佳射手”。教练刑维冠说:“黄薇薇速度快,脚下技术好,最重要的是她身上有那股子射门得分的欲望。”
图为琼中女足U15队员黄薇薇带领队友进行训练后拉伸。新华社记者胡智轩摄
黄薇薇是琼中女足U15队员,也是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初二的学生,她所在的足球特色班级由琼中女足和学校共同管理。
训练结束后,吃过早餐,快速洗个澡,穿过运动场,黄薇薇来到教室上课。这个在绿茵场上风驰电掣的“前锋”女孩,在上午的英语课上尽管有些犯困,但她仍然“强撑”听课。
“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班级有38个人,在中间不上不下。”黄薇薇说,“(我)喜欢学习语文,更加喜欢文科。更喜欢踢球,踢球比较带劲。”
在乡镇小学读三年级的时候,黄薇薇因身体素质出众,被琼中女足总教练肖山选中,从而进入县城一边读书一边踢球。
黄薇薇家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一个偏远小黎村。从琼中县城出发,需要驱车绕着蜿蜒狭窄的盘山路,花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
没有外出比赛的时候,黄薇薇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放学后爸爸会骑摩托车来接她回家。谈及未来的目标,黄薇薇笑着说:“我希望通过足球考入大学,进入国家队为国争光。”黄薇薇的妈妈韦珠琴希望女儿将来能去清华大学读书,“有文化才比较好找工作,国家队也需要有文化的队员”。
避免让孩子过早“做选择题”
足球体教融合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过早地让孩子做出只踢球不上学或只上学不踢球的选择”。初中是学习压力增加和足球技能提升的关键期,学生时间精力有限,同时被学习、考试、训练、比赛的某一方过度占用,成为矛盾焦点。
刑维冠介绍说,为兼顾学习和足球,队员们每天早上6点就起来训练,8点后和其他同学一样照常上文化课,等到下午4点放学后再继续训练至少2小时。
图为琼中女足U15队员在上英语课。新华社记者胡智轩摄
姑娘们起初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受这种苦,直到2011年至2012年,13名琼中女足队员先后凭借足球特长考上大学,她们才真正理解教练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班主任老师陈欣是黄薇薇的榜样。陈欣是琼中本地人,是琼中女足第一届队员,她从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
陈欣说,看到黄薇薇她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足球改变了我的命运,不踢球的话可能初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了”。
为解决体育与文化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琼中县2016年将琼中女足管理中心的归属权由原来的文体部门归至教育部门管理,以体制融合促成体教融合。
琼中县教育局局长敖林介绍说,全县采取“中心+学校”合作模式,让中心遴选出的苗子集中在县内3所教育质量高的学校上课,成立10个足球班,配合训练时间制定专门的课程表。如果队员们外出比赛、集训,学校还会专门派老师随队补课,尽可能为队员们提供系统、完整的文化教育。
踢不上职业的出路在哪里?
在这条体教融合的路上,未来的挑战还很多,比如球员毕业后的出路问题、体育特长生文化课竞争力较弱等问题。
“能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毕竟只是极少数,只有让教育兜住底,让足球班孩子在未来有更多选择,才能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敖林说。
为进一步打通优秀后备体育人才的成长和上升通道,琼中县在海南省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3+2”的方式,将符合条件的、有足球特长的适龄学生统一安排至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3年专科学习,再进入海南大学完成2年的本科学业。
目前,琼中女足累计共有56人次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90人次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30余名队员靠着踢足球“踢”进大学。琼中女足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小丽说,这些孩子都有扎实的足球基础,毕业后当足球教师或教练员完全不成问题。
图为琼中女足U15队员黄薇薇在课上听讲。新华社记者胡智轩摄
陈瑶是吴小丽执教期间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年6月将从西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毕业,她计划学成后回到琼中女足,接下教练员的“接力棒”。
琼中女足俱乐部运营副总经理朱墨表示,琼中女足各梯队目前有343人,未来一批孩子需要分流,“有的学习成绩差一点,可以走专科路线,毕业后选择足球相关的职业,比如数据分析师、康复师等,这些行业都很缺人才”。
琼中县委书记徐斌说,琼中正在深度推进体教融合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所国际足球特色学校,重点围绕琼中女足打造足球产业链,“产业生态形成后,需要很多与足球和体育相关的人才,将为琼中女足的孩子提供广阔成长就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