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将近,对于旅游城市尤其是海南岛来说,这是一个真真正正的黄金周,但是27日,《中国经营报》发表了一篇《海南国际旅游岛评审未过:地产成支柱宰客频发》的文章,文章称:“十一”长假将至,可以预见海南将再次迎来旅游高峰,但对比马尔代夫和普吉岛的的“国际性”,海南省显得有些落寞。《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今年9月初国家发改委针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评估报告未能按程序通过专家审评,而海南省自己的评估结果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评估尚未出结果,届时,三份评估结果将一同上报国务院。
乍一看这篇文章,感觉说的有理有据,但是细细读来,不免发现几点问题,楼主吐槽一下,请各位网友指正。
首先,这个时间点赶得太巧了,偏偏赶在十一前几天。而且从新闻内容可以看出,这个审评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仅仅是专家的一个审评,根本不是审批的最终结果,用一个还没有确定的结果发表这样的一篇文章,而且还是赶在这个时间点。炒作抹黑的嫌疑要不要太明显?
其次呢,新闻中引用的相关人员和专家观点语焉不详,这些相关人员到底是谁,这些专家是不是专家评审的一员,他们的意见到底是个人意见还是评审意见呢?
第三,新闻里也承认:“按照规划,到2020年,海南的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那么现在才2014年,还相差着6年的时间。按照现代城市的发展速度,6年时间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么用现在的情况去评判6年以后的情况,是不是太牵强了?
第四,新闻里每每都是用马尔代夫、普吉岛来和海南对比,须知,马尔代夫和普吉岛早在国际旅游岛概念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旅游经济体系。海南的国际旅游岛从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12月31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到现在,也不过4年左右时间。这么对比,是不是有点欺负人?
第五、作为一个旅游省份,肯定不能单单发展一个城市,例如现在是以三亚为主要旅游城市,但是大量的旅游外来人口必将给城市运行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旅游资源必须平均分散,不仅能够分流,而且这也是国际旅游岛概念的正确发展方向。否则改成国际旅游市不是更准确?
第六、就基础建设来说,海南的东环高铁、建设中西环高铁、田字公路网络。这些都在为旅游和本地居民提供着便利。而且基础建设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何不看看改变呢?
第七、所谓的宰客严重,可以说任何一个旅游城市,都会有宰客现象,这是商人趋利性所造成的,这个是不可避免的。可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且现在海南严抓旅游市场,投诉热线、现场监管等都已经落到了实处。而且天价宰客事件是2012年的事情,小孩子都知道知错就改,为何总拿过去看待现在呢?
第八,新闻中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房产经济占比大,这也是国际旅游岛一个发展趋势。旅游总有淡旺季,时有浮动。比如台风天气,或者是海南最热的时候,这个时间的旅游经济必然不景气。而房地产作为不动产不一样,而且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从侧面说明了海南旅游建设的成功,否则荒山僻野,各种脏乱差的,谁来这里买房子?而且随着规划的完善,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也必将做到产业平衡。
第九,也是新闻中最无语的问题,国际旅游岛的头衔就是为了服务国际游客么,难道国内游客多了就不行了?无论是从交通、人口基数、旅游成本来说,国内游客多于国际游客,反而是最正常的吧?
发展的过程中也是矛盾最多的时候,快速的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看到改变也是明显的。国家发改委和相关研究机构确实曾对海南国际旅游岛阶段性建设进行评估,就是为了找出差距,今后更好地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而且现在三个评估报告还没有最终确定,这个时候参与评估的个别专家有这样那样的个人看法也属正常。但根据个别人的观点就此作出“国际旅游岛评估报告未过专家评审”是不严谨、不客观的。
总结来说,《中国经营报》的文章混淆了很多基础性概念,比如将境外游客离境退税与国内游客离岛免税政策混淆;将某些专家的个人观点与权威部门的最终结论混淆;将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为了拉动内需、留住国内游客在国内消费与到海南的国外游客人数混淆;将2012年查无实据,但因舆论炒作的所谓“三亚宰客”与海南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得到显著改善混淆。
楼主才疏学浅,《中国经营报》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这样明显的抹黑实在是落了下风、没了名头。
炒作还是抹黑?中国经营报的报道值得商榷 -
海口19:56 29.09.2014 旅游发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