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鹦哥岭,夜探热带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谭琦 夜幕降临,热带雨林里热闹了起来,黑夜是这里的“原住民”最好的保护色,它们乘夜出动,寻觅食物。
日前,海南日报报业集团“走进国家公园,探访热带雨林”全媒体采访团来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林区,在护林员符惠全的带领下,走进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夜探热带雨林中的“深夜食堂”。
“嘘,你们悄悄地,看这片叶子。”顺着符惠全手电筒的光线看过去,这棵不起眼的植物叶片并没有特别之处,定睛细看,这片叶子却突然动了起来。“这是叶公式,它全身上下都拟态了树叶而特化,是雨林中的‘伪装大师’。”符惠全说,不仅是颜色与树叶相似,它身体的边缘还会模拟出树叶坏死的病斑及伤痕,让人一时难以分辨它和叶子的不同。
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海南的两大江河南渡江和昌化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保存着华南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海南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
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护林站处于热带雨林腹地的边缘,从这里出发,沿着南渡江支流溯溪而上,踏溪流、走石子路,向腹地进发。跟着符惠全的脚步,在遮天蔽日的雨林间穿梭,由于对山路和雨林环境的不熟悉,采访团成员行进十分困难,如果低头看着路前行,头就会磕到低矮的树枝,抬头看前方,又常常因看不清路上长满苔藓的石头,滑个踉跄。
经过4个小时的跋涉,采访团终于来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腹地——莫南沟。符惠全介绍,这里曾经是莫南老村的旧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热带雨林植物的生长已经完全覆盖了往日的生活痕迹,长满了不同的果树,遍地是掉落的野果,成了野生动物不可多得的“深夜食堂”。
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共记录到野生维管束植物224科963属2017种,包括2个新种,中国新记录种7种,海南新记录科1科、海南新记录属10属、海南新记录种4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4种,分别为海南苏铁、台湾苏铁、坡垒、伯乐树,新记录植物轮叶三棱栎和伯乐树2种,其中伯乐树仅分布在鹦哥岭保护区。而海拔不足400米的莫南沟,就是生物多样性表现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在一片漆黑的热带雨林里穿梭,只能依靠头灯的光线,静谧的森林里,只有脚踩枯叶堆的声音。夜晚蒙住了外来者的眼睛,却挡不住蠢蠢欲动的雨林精灵们,莫南沟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溪水边,成群的蝴蝶聚集在一起,一边吸水一边从尾部排出水珠,它们通过这样的方式降温,同时收集水中的钠元素,钠元素在求偶的过程中会起到吸引异性的作用;岸边的水虿追逐着水中蚊子的幼虫,为“破茧成蜓”积蓄着能量;枯烂的树桩内部充满了积水,一只溪蟹躲在其中,也许正在思索觅食的路线。
作为海南两大江河——南渡江和昌化江的重要上游集水区,鹦哥岭林区生境多样,包含着极丰富的淡水鱼类,堪称一座“鱼类宝库”。溪流的水清澈见底,在岸边能看到水里的鱼儿一动不动仿佛在睡觉,滑溜溜的石头上,吸附了许多螺类。用手拨动水面,鱼儿迅速藏进溪底的石缝中,搬开一块被淤泥覆盖的石头,一只溪蟹落荒而逃。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中,采访团成员充分认识到鹦哥岭的生物多样性。截至目前,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脊椎动物5纲35目109科328属481种,其中发现并命名鹦哥岭树蛙新种1种、海南新记录属3属、海南新记录种27种。记录到各种昆虫109科1508种,其中海南特有种26种,中国新记录属13个、中国新记录种17个、海南新记录属44个、海南新记录种117个。至今已发表科学新属2个、新种17个。
符惠全曾作为向导之一,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支持下,带领着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海南”客户端《秘境寻踪》节目组的成员,拍摄到数百种动植物物种,以热带雨林内的生物为主角,用镜头讲述了生活在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故事,让海南的生态家底被更多人了解。
返程的途中,能听到昆虫“嗖嗖”窜过丛林的声音,也许是我们的脚步惊扰了它的美梦。夜渐渐深了,热带雨林里又恢复了静谧,等待清晨的阳光再次唤醒生机。这片热带雨林里还藏着诸多故事,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索。
(本报鹦哥岭9月8日电)
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海南岛的中南部,跨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和昌江等5个市县
●总面积为50464公顷,是海南岛面积最大的保护区
●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是以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为主
编辑:符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