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女童当“环卫工”不应被愉悦地点“赞”

29.10.2014  17:56

  10月25日,早晨8点多钟,5岁的夏美玲就跟着64岁的奶奶文应莲在社区街道上打扫。双休日,夏美玲就跟着奶奶出来帮忙打扫社区卫生。奶奶是环卫工租住在社区附近帮子女照看孙儿女读书。5岁的孙女夏美玲读学前班,她的父母在广州一家制衣厂打工,常年不在家。奶奶扫,孙女撮倒,配合得相当不错。5岁的女孩身高和垃圾桶差不多。(10月27日《潇湘晨报》)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都会为这个小女生的懂事和勤劳所打动,纷纷竖起大拇指来为她点“”。诚然,本人也从内心对这个小姑娘的行为感到很钦佩,然而,我在为她点赞之前得先问问当地政府的民政措施,怎么会令一个5岁的儿童承担起超越其身心负荷的劳作?难道我们就仅是停留在单纯、愉悦地点赞上,此后便抛诸脑后?

  也许这是很多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国家在各地均要面对的社会问题,但解决又遇到瓶颈,而致久拖未决。社会在进步,人道主义也日益深入人心,我国也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也在寻求解决之道。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留守儿童将近6000万,超过80%的儿童在留守期间的教育、生活等问题均是由隔代或委托给亲友代为照看。由于非由亲生父母照看,且加之留守儿童多是家境窘迫,双亲外出打工,监护不力,所以导致儿童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成绩不佳,生活仅限于温饱状态。长期以往,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爆则已,一旦爆发,往往成为社会不安的因素之一。

  不管生活条件艰辛如何,心理的成长至关重要,关乎儿童的一生发展。心理教育除了家庭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为学生身心发展而设,虽有不足之处,但总体要比仅依靠家庭的隔代教育要好得多。在校也可因接触更多的同龄儿童,相对于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来说,各种类似于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病发率要降低很多。这个5岁的小女孩虽然未到达义务教育的年龄段,但也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孩子不需要接受正常的教育。要求接受同等阶段教育的权利也并不只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专利,更应该是一个作为自然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是“天赋人权”之一。当地教育及民政部门又岂可坐看5岁女童为生活所迫去当“环卫工”而不悸动,而不感伤,而不羞愧呢!

  城市的发展建设不是单纯依靠精英就能完成的,在脑力工作者完成城市整体的规划布局以后,具体的建筑建设、基础建设及日常维护都是依靠体力劳动者去完成的,而这部分“庞大”的体力劳动群体正是散落在大小城市里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辛勤劳作,却是付出家庭分离、子女留守的代价,他们缺的可能不是“城里人”的口头感谢,而是这个城市给予的生活保障。

  农民工进城务工已是趋势,如何在保障这个群体工作安全、劳有所得,生活安定、幼有所养等诸多问题上,城市的管理者们的确得要多费一番心思才行,不能仅仅考虑社会成本的增加而对其囊中羞涩,如果这个庞大的群体因为城市上层的“拮据”而引发更为激烈的社会问题,那更是得不偿失。这个5岁女童当“环卫工”在当地虽是个案,折射的却是一个整个国家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对她的称赞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点赞,而是更改该在行动上为“她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