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探索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新模式

06.06.2015  20:35

贵州铜仁探索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新模式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14日电(记者周芙蓉)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业乡双林村村民任江城来说,这两年是最艰难的日子:父亲癌症花了六七万去世了,自己在信用社贷款5万元养肉鸡因防疫技术没跟上全赔了。因病、因灾,他家成了贫困户。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在政府引导下,今年他以房产作抵押在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贷得10万元,准备发展当地村民积极参与的绿壳蛋鸡养殖。“与过去自己单家独户养肉鸡不同,鸡苗政府一只补助3块,专业合作社包技术和销路,收购价一块一枚,年终一枚蛋还可分得二毛一分的红利。”任江城说:“这两天我订的5000只鸡苗就要发下来,鸡圈、饲料都备好。

一只鸡年产蛋180枚,一枚蛋扣除成本0.42元,一只鸡的年纯利润就有100元。分红和卖鸡的钱大致可养鸡成本。”印江自治县畜牧局副局长李建华给记者算账说,任江城的5000只鸡明年下半年就有50万元纯收入,不仅致富还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在国开行1亿多元金融资金支持下,到去年底,印江以茶叶、食用菌、绿壳蛋鸡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全县现有茶园近30万亩,其中投产12万亩;香菇、黑木耳、竹荪、平菇等食用菌产品实现产值近2亿元;年产绿壳鸡蛋5000余万枚,实现产值7500万元。

一年来,金融资金给铜仁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不断壮大的产业正在成为贫困农户持续增收的主要载体,得益于铜仁市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共同探索的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新模式。依据各县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各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支持。

地处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寨沙侗寨,是扶贫部门积极打造的扶贫乡村旅游示范点。在金融资金支持下,原址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占地110亩的集民族特色和自然资源于一体的民族风情园,村民们守着青山绿水受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过去在村里开小卖部的村民曹恩旭说:“我的店子不值钱,两个账本值钱,全是村民买油盐酱醋茶等的欠款。而今昨天的米汤变成了今天的稀饭,明天我们可以吃上干饭了。”去年曹恩旭的农家乐收入8万元。据介绍,全寨子目前从事乡村旅游农家乐的有74户,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125人,年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金融资金让过去因资金短缺难以壮大的产业‘久旱逢甘露’,得到贷款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贫困户能力明显增强。”县茶业局副局长杨正军说,按全县已投产的6万亩茶叶算,就需180万个劳动力。

在贵州省扶贫办指导下,铜仁与国开行贵州分行积极探索的新型扶贫融资模式,还破解了贫困农户、扶贫龙头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瓶颈”,有效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初步探索出用财政扶贫资金引导金融资金投入贫困地区的新路子。

这一扶贫融资模式是:“政府主导产业、农户(合作社、企业)申报贷款、扶贫金融评估、项目市场运作、扶贫贴息支持、农户(合作社、企业)承贷承还”。具体操作程序为,国开行将确定的贷款资金“批发”到县融资平台账户,农户(合作社、企业)或以“三权”(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或以第三人工资、或联户、或以固定资产等方式对融资平台反担保,可分别获得30万元以内,100万元以内和300万元到500万元的贷款,扶贫部门按贫困农户5%,扶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3%的标准定期进行贴息。

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副行长刘彩虹说,国开行与各县扶贫部门紧密配合,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双方共同确定有市场发展潜力、投资少、见效快的特色优势产业,并一县一策设计贷款运作模式、融资授信、评审项目,有效解决了“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

在资金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铜仁还以县为单位,建立了管理、融资、担保、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的“四台一会”机制,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使用。

据统计,截至3月底,国开行贵州分行先后向铜仁市6个县授信资金30亿元,发放贷款5亿多元,覆盖24个中小企业、46个专业合作社,带动3万余户1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7万户近6万人。

国开行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成功实践,解决了长期以来财政扶贫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调动了贫困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了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是新一轮扶贫开发积极有效的探索。”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